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 论 | 第10-22页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锚杆支护技术的发展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现阶段关于锚杆支护刚度和预紧力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高刚度预应力锚杆与围岩的机理作用研究 | 第22-36页 |
·回采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 | 第22-24页 |
·预应力锚杆受力特点分析 | 第24-27页 |
·预应力锚杆加固围岩的机理分析 | 第27-32页 |
·锚杆支护的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预应力锚杆加固围岩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30-32页 |
·预应力锚杆对层状顶板支护机理研究 | 第32-35页 |
·顶板预应力承载结构作用机理 | 第33-34页 |
·预应力承载结构的判断标准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影响锚杆支护刚度与预紧力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 第36-47页 |
·影响锚杆支护刚度因素分析 | 第36-40页 |
·锚杆长度、密度设计 | 第36-37页 |
·锚杆直径与钻孔直径的配合 | 第37-38页 |
·锚固长度 | 第38-39页 |
·锚杆预紧力施加 | 第39页 |
·锚索与锚杆的材料性能耦合 | 第39-40页 |
·回采巷道提高锚杆支护刚度采取的措施 | 第40-42页 |
·选择合理的锚杆直径与钻孔直径 | 第40页 |
·采用锚索适应大变形技术 | 第40-41页 |
·互补性布置锚杆 | 第41-42页 |
·控制预应力损失 | 第42页 |
·影响锚杆预紧力因素分析与研究 | 第42-45页 |
·研究的必要性 | 第42-43页 |
·预紧力与预紧扭矩关系的推导 | 第43-44页 |
·预紧扭矩与锚杆预紧力的试验研究 | 第44-45页 |
·增大锚杆预紧力的相关措施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数值模拟 | 第47-61页 |
·FLAC3D 简介 | 第47页 |
·数值模拟的目的及模拟方案 | 第47-48页 |
·数值模拟及分析 | 第48-60页 |
·模型的建立原则 | 第48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在巷道围岩中不同锚杆预应力的应力场数值模拟 | 第49-53页 |
·不同预紧力下巷道支护效果的数值模拟 | 第53-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试验巷道关于锚杆支护刚度与预紧力的工程实践 | 第61-77页 |
·工程概况 | 第61-64页 |
·2~#煤地质概况 | 第61-62页 |
·回采巷道2505 工作面下顺槽概况 | 第62-64页 |
·回采巷道变形概况 | 第64-65页 |
·直接顶分类 | 第64页 |
·回采巷道2505 下顺槽变形现状 | 第64-65页 |
·支护设计优化方案 | 第65-73页 |
·支护设计依据 | 第65-70页 |
·支护设计思路 | 第70-71页 |
·支护设计参数 | 第71-73页 |
·回采巷道支护工程实施效果分析 | 第73-77页 |
·位移收敛监测分析 | 第73-76页 |
·工程实践效果分析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1 结论 | 第77-78页 |
2 展望与不足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8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