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前言 | 第14-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20-21页 |
对象与方法 | 第21-27页 |
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21页 |
2 研究方法与工具 | 第21-25页 |
2.1 研究工具 | 第21-23页 |
2.2 资料收集方法 | 第23-24页 |
2.3 资料分析 | 第24页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3 质量控制 | 第25页 |
4 伦理原则 | 第25-26页 |
4.1 自愿原则 | 第25页 |
4.2 保密原则 | 第25-26页 |
5 课题研究路线 | 第26-27页 |
结果 | 第27-49页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第27-28页 |
2 本科护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的状况分析 | 第28-31页 |
2.1 本科护生的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水平 | 第28-29页 |
2.2 不同心理求助经历的本科护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的差异分析 | 第29页 |
2.3 本科护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第29页 |
2.4 不同专业方向的本科护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的差异分析 | 第29-31页 |
3 本科护生非专业心理求助的状况分析 | 第31-34页 |
3.1 本科护生非专业心理求助水平 | 第31-32页 |
3.2 本科护生非专业心理求助水平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第32-33页 |
3.3 本科护生非专业心理求助方式得分最低和最高的五个条目 | 第33-34页 |
4 本科护生应对方式的状况分析 | 第34-36页 |
4.1 本科护生的应对方式水平 | 第34页 |
4.2 不同专业方向的本科护生应对方式的差异分析 | 第34页 |
4.3 不同年级本科护生的应对方式的差异分析 | 第34-35页 |
4.4 本科护生应对方式得分最高和最低的五个条目 | 第35-36页 |
5 本科护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分析 | 第36-40页 |
5.1 本科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及大学生常模比较 | 第36页 |
5.2 本科护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第36-38页 |
5.3 本科护生SCL-90各因子阳性检出率 | 第38页 |
5.4 不同人口学特征本科护生心理问题检出率 | 第38-40页 |
5.5 有无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经历的本科护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 | 第40页 |
6 本科护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求助、应对方式的关系分析 | 第40-45页 |
6.1 心理健康程度不同的本科护生在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上的差异性比较 | 第40-41页 |
6.2 心理健康程度不同的本科护生在非专业心理求助维度的差异性比较 | 第41页 |
6.3 心理健康程度不同的本科护生在应对方式维度的差异性比较 | 第41-42页 |
6.4 本科护生心理健康与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5页 |
7 本科护生的心理求助、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多因素分析 | 第45页 |
8 半结构式访谈分析 | 第45-49页 |
讨论 | 第49-61页 |
1 本科护生的一般资料分析 | 第49页 |
2 本科护生心理求助现状 | 第49-51页 |
2.1 本科护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态度水平 | 第49-50页 |
2.2 本科护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态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讨论 | 第50-51页 |
2.3 本科护生非专业心理求助状况 | 第51页 |
3 本科护生应对方式现状 | 第51-53页 |
4 本科护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 第53-54页 |
5 本科护生的心理求助、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分析 | 第54-56页 |
6 半结构式访谈分析 | 第56-57页 |
7 对策建议 | 第57-61页 |
7.1 本科护生自我心理疏导的对策建议 | 第57-58页 |
7.2 提升本科护理院校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 | 第58-59页 |
7.3 加强本科护理教师心理辅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82页 |
综述 | 第82-93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个人简介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