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我国环境教育立法构想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选题的由来 | 第10页 |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 选题的目的 | 第10-11页 |
2.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 第12-16页 |
1. 国外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3.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 第14-15页 |
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环境教育概述 | 第16-26页 |
(一) 什么是“环境” | 第16页 |
(二) “环境教育”涵义的界定 | 第16-18页 |
1. 国外对“环境教育”涵义的发展和完善 | 第16-17页 |
2. 我国对“环境教育”涵义的界定 | 第17-18页 |
(三) 环境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 第18-23页 |
1. 国际环境教育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 第18-20页 |
2. 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的逐步确立 | 第20-23页 |
(四) 国内环境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26页 |
1. 环境教育体系不完善 | 第23-24页 |
2. 政府、公众对环境教育重视力度不够 | 第24页 |
3. 环境教育地区发展不均衡 | 第24-26页 |
二、国外环境教育立法实践与我国环境教育立法分析 | 第26-35页 |
(一) 美国环境教育立法简介 | 第26-28页 |
(二) 日本环境教育立法简介 | 第28页 |
(三)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教育立法简介 | 第28-29页 |
(四) 国外环境教育立法实践给我国的启示 | 第29-31页 |
(五) 我国环境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31-35页 |
1. 环境教育立法的必要性 | 第32-33页 |
2. 环境教育立法的可行性 | 第33-35页 |
三、我国环境教育立法的初步构想 | 第35-43页 |
(一) 环境教育法的立法模式 | 第35-37页 |
1. 国际上的各种环境教育立法模式 | 第35-36页 |
2. 我国的环境教育立法模式 | 第36-37页 |
(二) 我国环境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 | 第37-39页 |
1. 政府主导原则 | 第37-38页 |
2. 协调发展原则 | 第38页 |
3. 地域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8页 |
4. 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原则 | 第38-39页 |
5. 终身性原则 | 第39页 |
(三) 环境教育法的基本法律制度 | 第39-43页 |
1. 环境教育的资金扶持制度 | 第39页 |
2. 环境教育的交流合作制度 | 第39-40页 |
3. 环境教育的专业化制度 | 第40页 |
4. 环境教育的评价制度 | 第40-41页 |
5. 环境教育的激励制度 | 第41页 |
6. 环境教育的监督制度 | 第41-43页 |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教育法》的初步构想 | 第43-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