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及普及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我国环境教育立法构想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0-16页
    选题的由来第10页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第10-12页
        1. 选题的目的第10-11页
        2. 选题的意义第11-12页
    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第12-16页
        1. 国外的发展现状第12-13页
        2. 国内的相关研究第13-14页
        3.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第14-15页
        4. 研究方法第15-16页
一、环境教育概述第16-26页
    (一) 什么是“环境”第16页
    (二) “环境教育”涵义的界定第16-18页
        1. 国外对“环境教育”涵义的发展和完善第16-17页
        2. 我国对“环境教育”涵义的界定第17-18页
    (三) 环境教育的兴起与发展第18-23页
        1. 国际环境教育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脉络第18-20页
        2. 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的逐步确立第20-23页
    (四) 国内环境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3-26页
        1. 环境教育体系不完善第23-24页
        2. 政府、公众对环境教育重视力度不够第24页
        3. 环境教育地区发展不均衡第24-26页
二、国外环境教育立法实践与我国环境教育立法分析第26-35页
    (一) 美国环境教育立法简介第26-28页
    (二) 日本环境教育立法简介第28页
    (三)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教育立法简介第28-29页
    (四) 国外环境教育立法实践给我国的启示第29-31页
    (五) 我国环境教育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31-35页
        1. 环境教育立法的必要性第32-33页
        2. 环境教育立法的可行性第33-35页
三、我国环境教育立法的初步构想第35-43页
    (一) 环境教育法的立法模式第35-37页
        1. 国际上的各种环境教育立法模式第35-36页
        2. 我国的环境教育立法模式第36-37页
    (二) 我国环境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第37-39页
        1. 政府主导原则第37-38页
        2. 协调发展原则第38页
        3. 地域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的原则第38页
        4. 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原则第38-39页
        5. 终身性原则第39页
    (三) 环境教育法的基本法律制度第39-43页
        1. 环境教育的资金扶持制度第39页
        2. 环境教育的交流合作制度第39-40页
        3. 环境教育的专业化制度第40页
        4. 环境教育的评价制度第40-41页
        5. 环境教育的激励制度第41页
        6. 环境教育的监督制度第41-43页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教育法》的初步构想第43-47页
结语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1-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地集约化经营中增值收益合理分配问题探讨--以江苏省镇江市若干家庭农场的实践为主要参照
下一篇:基于财产性收入的我国居民贫富差距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