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构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第12-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第14-22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2.1.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页 |
2.1.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2.1.3 评述 | 第16-17页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20页 |
2.2.1 科技金融的定义 | 第17-18页 |
2.2.2 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 | 第18-19页 |
2.2.3 高新技术产业的内在特征 | 第19-20页 |
2.3 高新技术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20-22页 |
第3章 科技金融对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影响的作用机制与经验分析 | 第22-27页 |
3.1 科技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多元化的融资机制 | 第22-24页 |
3.1.1 种子期:风险投资 | 第22页 |
3.1.2 初创期:科技贷款 | 第22-23页 |
3.1.3 成长期:科技贷款+风险投资 | 第23页 |
3.1.4 扩展期:风险投资+科技贷款 | 第23页 |
3.1.5 成熟期:科技贷款+资本市场 | 第23-24页 |
3.2 科技金融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 第24-25页 |
3.3 国外科技金融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25-27页 |
3.3.1 以硅谷为例:完善的多元投融资体系 | 第25页 |
3.3.2 以特拉维夫为例:成熟活跃的风险投资 | 第25-27页 |
第4章 京、沪、深科技金融发展差异及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比较 | 第27-40页 |
4.1 北京:科技金融实力雄厚,风险投资规模大 | 第27-29页 |
4.1.1 整体金融机构实力雄厚 | 第27-28页 |
4.1.2 创业投资与天使投资市场规模占优势 | 第28-29页 |
4.2 上海:科技金融要素齐备,但发展缓慢 | 第29-32页 |
4.2.1 科技金融要素齐备 | 第29-30页 |
4.2.2 科技金融发展有待加强 | 第30-32页 |
4.3 深圳:科技金融发展迅猛 | 第32-33页 |
4.3.1 多元资本市场中机构数量与规模增速快 | 第32-33页 |
4.3.2 新三板上市发展迅猛 | 第33页 |
4.4 京、沪、深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比较 | 第33-40页 |
4.4.1 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大小的量化指标分析 | 第33-34页 |
4.4.2 京、沪、深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 第34-40页 |
第5章 京、沪、深科技金融发展差异对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40-51页 |
5.1 基于因子分析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 | 第40-42页 |
5.1.1 竞争力评价选择 | 第40页 |
5.1.2 因子分析法构建竞争力指标 | 第40-42页 |
5.2 面板数据模型构建 | 第42页 |
5.3 变量和数据来源 | 第42-45页 |
5.3.1 因变量: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 | 第42页 |
5.3.2 自变量:科技金融发展状况的衡量与指标选择 | 第42-43页 |
5.3.3 控制变量 | 第43-45页 |
5.4 计量结果与分析 | 第45-51页 |
5.4.1 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 第45页 |
5.4.2 面板数据模型的确立 | 第45-46页 |
5.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46-51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1-54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51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1-54页 |
6.2.1 促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发展 | 第51-52页 |
6.2.2 加强科技贷款,建设科技银行 | 第52页 |
6.2.3 优化风险投资投向,借鉴国外经验 | 第52页 |
6.2.4 建立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匹配的金融市场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