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宫廷文学三论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5页 |
0.1 宣和宫廷文学的界定 | 第9-11页 |
0.2 宣和背景环境 | 第11-12页 |
0.3 宣和宫廷文学表现概述 | 第12-15页 |
1 宣和宫廷唱和应制 | 第15-34页 |
1.1 宣和宫廷唱和应制的发展因素 | 第15-20页 |
1.1.1 徽宗—蔡京文人集团的成立 | 第15-17页 |
1.1.2 沉醉于制造“丰亨豫大”的表象 | 第17-19页 |
1.1.3 依附权贵、因文受禄之诱惑 | 第19-20页 |
1.2 宣和唱和应制主题 | 第20-28页 |
1.2.1 曲燕主题 | 第20-23页 |
1.2.2 祥瑞主题 | 第23-25页 |
1.2.3 节日主题 | 第25-26页 |
1.2.4 艮岳主题 | 第26-28页 |
1.3 宣和宫廷唱和应制诗的艺术特色和局限 | 第28-34页 |
1.3.1 宣和宫廷唱和应制诗的艺术特色 | 第28-31页 |
1.3.1.1 富贵绮丽 | 第28-29页 |
1.3.1.2 典实雅正 | 第29-30页 |
1.3.1.3 属对精工 | 第30-31页 |
1.3.2 宣和宫廷唱和应制的局限 | 第31-34页 |
1.3.2.1 主题单调、物象贫乏 | 第31页 |
1.3.2.2 程式僵化 | 第31-32页 |
1.3.2.3 敷衍重复 | 第32-34页 |
2 宣和宫廷道教文学 | 第34-46页 |
2.1 宣和朝道教极盛的背景与表现 | 第34-36页 |
2.1.1 北宋道教背景 | 第34页 |
2.1.2 皇权与道教 | 第34-36页 |
2.1.2.1 宠信道士 | 第34-35页 |
2.1.2.2 崇道政策 | 第35-36页 |
2.1.3 朝臣的心态 | 第36页 |
2.2 宣和宫廷道教文学的内容 | 第36-42页 |
2.2.1 徽宗御制道词 | 第36-40页 |
2.2.2 道士诗 | 第40-42页 |
2.3 宫廷道教文学的成就 | 第42-46页 |
2.3.1 道教意象 | 第42-43页 |
2.3.2 道教语言魅力 | 第43-44页 |
2.3.3 想象力 | 第44-46页 |
3 宣和书画与宫廷文学 | 第46-60页 |
3.1 宣和书画文学发展背景 | 第46-48页 |
3.1.1 徽宗个人喜好 | 第46页 |
3.1.2 书画政策 | 第46-47页 |
3.1.3 群臣仕进 | 第47-48页 |
3.2 书画艺术在宣和宫廷文学中的体现 | 第48-60页 |
3.2.1 题画诗 | 第48-53页 |
3.2.1.1 诗与画 | 第48页 |
3.2.1.2 题画诗题材 | 第48-51页 |
3.2.1.3 题画诗艺术特点 | 第51-53页 |
3.2.2 笔中有诗 | 第53-56页 |
3.2.2.1 书法的文学化 | 第53页 |
3.2.2.2 《宣和书谱》中的诗论 | 第53-56页 |
3.2.3 画中有诗 | 第56-60页 |
3.2.3.1 绘画的诗化 | 第56-57页 |
3.2.3.2 《宣和画谱》中的诗论 | 第57-60页 |
结束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