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5-11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5-6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6-9页 |
1.2.1 英文文献综述 | 第6-7页 |
1.2.2 中文文献综述 | 第7-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9-11页 |
第二章 影子银行概述 | 第11-23页 |
2.1 中国式影子银行现状 | 第11-17页 |
2.2 国内外影子银行之特征比较 | 第17-23页 |
2.2.1 国外影子银行特征 | 第17-21页 |
2.2.2 国内外影子银行特征比较 | 第21-23页 |
第三章 中国式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及风险 | 第23-30页 |
3.1 中国式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 | 第23-26页 |
3.1.1 融资方的原因 | 第24-25页 |
3.1.2 投融资中介方的原因 | 第25-26页 |
3.1.3 投资方的原因 | 第26页 |
3.2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风险特征 | 第26-30页 |
3.2.1 期限错配造成的流动性风险 | 第26-28页 |
3.2.2 信用违约风险 | 第28-29页 |
3.2.3 系统性风险 | 第29页 |
3.2.4 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形成干扰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影子银行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机制与实证分析 | 第30-40页 |
4.1 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机制 | 第30-32页 |
4.1.1 影子银行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 第30页 |
4.1.2 影子银行对于宏观经济影响机制 | 第30-32页 |
4.2 实证模型 | 第32-40页 |
4.2.1 模型选择 | 第32-33页 |
4.2.2 变量的选取及说明 | 第33页 |
4.2.3 平稳性检验和模型估计 | 第33-35页 |
4.2.4 实证结果 | 第35-40页 |
第五章 影子银行的风险应对和政策建议 | 第40-48页 |
5.1 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 | 第40-45页 |
5.1.1 我国金融体系监管概况 | 第40-43页 |
5.1.2 国外金融体系监管变革 | 第43-44页 |
5.1.3 国外金融体系监管带来的启示 | 第44-45页 |
5.2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 第4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