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国内外改进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概况 | 第15-20页 |
1.2.1 低矮剪力墙 | 第15-19页 |
1.2.2 高剪力墙 | 第19-20页 |
1.3 双肢剪力墙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 第20-21页 |
1.4 剪力墙的计算方法及RC结构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4.1 剪力墙的计算方法 | 第21页 |
1.4.2 RC结构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5 带暗支撑双肢剪力墙的提出 | 第23-24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一篇 带暗支撑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25-112页 |
第2章 带暗支撑低矮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概况 | 第26-32页 |
2.1 试件的设计及制作 | 第26-29页 |
2.1.1 模型设计及制作概况 | 第26-28页 |
2.1.2 材料力学性能 | 第28-29页 |
2.2 试验加载方案及测点布置 | 第29-32页 |
2.2.1 加载装置 | 第29-30页 |
2.2.2 加载方式 | 第30页 |
2.2.3 加载控制 | 第30页 |
2.2.4 测试内容及测点布置 | 第30-32页 |
第3章 带暗支撑低矮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2-48页 |
3.1 承载力实测结果及分析 | 第32页 |
3.2 刚度实测值及分析 | 第32-33页 |
3.3 刚度衰减过程分析 | 第33页 |
3.4 延性性能分析 | 第33-34页 |
3.5 滞回特性分析 | 第34-35页 |
3.6 耗能能力试验结果 | 第35页 |
3.7 暗支撑配筋比例对剪力墙承载力及耗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3.8 骨架曲线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6页 |
3.9 剪力墙破坏特征 | 第36-40页 |
3.10 钢筋应变分析 | 第40-46页 |
3.10.1 墙板中部暗支撑及横向、竖向分布钢筋应变分析 | 第41-42页 |
3.10.2 暗柱及暗支撑钢筋应变分析 | 第42-43页 |
3.10.3 暗支撑钢筋应变分布规律 | 第43-46页 |
3.11 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带暗支撑双肢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概况 | 第48-56页 |
4.1 试件的设计及制作 | 第48-52页 |
4.1.1 模型设计及制作概况 | 第48-51页 |
4.1.2 材料力学性能 | 第51-52页 |
4.2 试验加载方案及测点布置 | 第52-56页 |
4.2.1 加载装置 | 第52页 |
4.2.2 加载方式 | 第52页 |
4.2.3 加载控制 | 第52页 |
4.2.4 测试内容及测点布置 | 第52-56页 |
第5章 带暗支撑双肢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6-112页 |
5.1 承载力、刚度、延性、耗能能力 | 第56-64页 |
5.1.1 承载力、刚度、延性 | 第56-58页 |
5.1.2 滞回曲线 | 第58-62页 |
5.1.3 耗能能力 | 第62-64页 |
5.2 连梁跨高比为1的双肢剪力墙抗震性能分析 | 第64-93页 |
5.2.1 承载力及延性比较 | 第64-65页 |
5.2.2 刚度及衰减过程分析 | 第65-66页 |
5.2.3 耗能能力比较 | 第66-67页 |
5.2.4 破坏特征 | 第67-78页 |
5.2.5 钢筋应变分析 | 第78-93页 |
5.3 连梁跨高比为1.5的双肢剪力墙抗震性能分析 | 第93-108页 |
5.3.1 承载力及延性比较 | 第93-94页 |
5.3.2 刚度及衰减过程分析 | 第94页 |
5.3.3 耗能能力比较 | 第94页 |
5.3.4 破坏特征 | 第94-100页 |
5.3.5 钢筋应变分析 | 第100-108页 |
5.4 连梁跨度相同而跨高比不同的双肢剪力墙抗震性能分析 | 第108-111页 |
5.4.1 承载力及延性比较 | 第108-109页 |
5.4.2 刚度及衰减过程分析 | 第109页 |
5.4.3 耗能能力比较 | 第109-111页 |
5.5 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二篇 带暗支撑剪力墙力学模型及计算分析 | 第112-129页 |
第6章 带暗支撑低剪力墙的力学模型及计算分析 | 第113-119页 |
6.1 带暗支撑低剪力墙的恢复力模型 | 第113页 |
6.2 带暗支撑低剪力墙的刚度及承载力 | 第113-118页 |
6.2.1 弹性层刚度、开裂层剪力及屈服层刚度 | 第113-115页 |
6.2.2 极限承载力 | 第115-118页 |
6.3 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7章 带暗支撑双肢剪力墙的力学模型及计算分析 | 第119-129页 |
7.1 带暗支撑双肢剪力墙的恢复力模型 | 第119页 |
7.2 带暗支撑双肢剪力墙力学模型及计算 | 第119-127页 |
7.2.1 力学模型 | 第119-125页 |
7.2.2 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比较 | 第125-127页 |
7.2.3 初始弹性刚度计算 | 第127页 |
7.3 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三篇 带暗支撑剪力墙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 第129-161页 |
第8章 剪力墙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130-144页 |
8.1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有限单元模型 | 第130页 |
8.2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 第130-139页 |
8.2.1 混凝土的线性行为 | 第130-131页 |
8.2.2 混凝土的非线性行为 | 第131-139页 |
8.3 钢筋的本构模型 | 第139-141页 |
8.3.1 钢筋的线性行为 | 第139-141页 |
8.3.2 钢筋的非线性行为 | 第141页 |
8.4 约束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141-142页 |
8.5 有关数值计算方法 | 第142-143页 |
8.6 小结 | 第143-144页 |
第9章 带暗支撑低矮剪力墙有限元分析 | 第144-149页 |
9.1 低矮剪力墙的建模与分网 | 第144-145页 |
9.1.1 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144页 |
9.1.2 网格剖分 | 第144-145页 |
9.1.3 加载位置及加载方式 | 第145页 |
9.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45-148页 |
9.2.1 单调加载荷载-位移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45-146页 |
9.2.2 裂缝发展过程及墙板变形分析 | 第146-148页 |
9.3 小结 | 第148-149页 |
第10章 带暗支撑双肢剪力墙有限元分析 | 第149-161页 |
10.1 双肢墙的建模与分网 | 第149-154页 |
10.1.1 材料参数的确定 | 第149-152页 |
10.1.2 网格剖分 | 第152-153页 |
10.1.3 加载位置及加载方式 | 第153-154页 |
10.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54-160页 |
10.2.1 单调加载荷载-位移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54-155页 |
10.2.2 裂缝发展过程分析 | 第155-159页 |
10.2.3 墙板变形及分析 | 第159-160页 |
10.3 小结 | 第160-161页 |
第四篇 带暗支撑剪力墙抗震设计方法 | 第161-172页 |
第11章 带暗支撑剪力墙抗震设计方法 | 第162-172页 |
11.1 带暗支撑剪力墙的恢复力模型 | 第162页 |
11.2 抗侧移刚度的计算方法 | 第162-163页 |
11.2.1 弹性刚度计算 | 第162-163页 |
11.2.2 刚度的衰减规律 | 第163页 |
11.3 截面抗震承载力计算 | 第163-171页 |
11.3.1 带暗支撑低矮剪力墙承载力计算 | 第163-165页 |
11.3.2 带暗支撑双肢剪力墙承载力计算 | 第165-171页 |
11.4 结构构造要求 | 第171页 |
11.5 小结 | 第171-1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72-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1-182页 |
致谢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