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4.1 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3页 |
1.4.2 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4-16页 |
1.5.1 研究重点 | 第14页 |
1.5.2 研究难点 | 第14页 |
1.5.3 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儿童绘本概述 | 第16-29页 |
2.1 绘本的界定及其与相关读物的区别 | 第16-18页 |
2.1.1 绘本的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2 插画书与绘本的区别 | 第17页 |
2.1.3 连环画与绘本的区别 | 第17页 |
2.1.4 漫画与绘本的区别 | 第17-18页 |
2.2 儿童绘本的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3 儿童绘本的题材特征 | 第20-24页 |
2.3.1 以龄为本,区分受众群体的身心差异 | 第20-22页 |
2.3.2 寓悟于玩,天性释放中开启儿童心智 | 第22-24页 |
2.4 中国儿童绘本发展现状 | 第24-29页 |
第三章 儿童绘本设计的文字元素 | 第29-34页 |
3.1 简练而通俗 | 第29-31页 |
3.2 讲求韵律美. | 第31-32页 |
3.3 注重口语化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儿童绘本设计的图像元素 | 第34-43页 |
4.1 儿童绘本构图的基本技法 | 第34-39页 |
4.1.1 无背景的简单构图衬托主体图形 | 第34-35页 |
4.1.2 透视空间的表达 | 第35-37页 |
4.1.3 图符语言的时空并序 | 第37-38页 |
4.1.4 画面构图大小的气氛烘托 | 第38-39页 |
4.2 儿童绘本图形的造型原理 | 第39-43页 |
4.2.1 图形的平面化处理 | 第39页 |
4.2.2 角色造型的艺术技巧 | 第39-43页 |
第五章 儿童绘本设计的色彩元素 | 第43-48页 |
5.1 绘本色彩儿童化 | 第43-45页 |
5.1.1 明亮温暖的主色彩基调 | 第43-44页 |
5.1.2 自由的色彩情绪表达 | 第44-45页 |
5.2 绘本色彩的材料及基本技法 | 第45-48页 |
5.2.1 铅笔的素描单色表现 | 第45-46页 |
5.2.2 水彩的温润轻盈表现 | 第46页 |
5.2.3 彩铅的梦幻浪漫表现 | 第46页 |
5.2.4 油画的厚重立体表现 | 第46-48页 |
第六章 民间美术元素在儿童绘本中的介入 | 第48-58页 |
6.1 民间美术元素与儿童绘本契合的依据 | 第48-49页 |
6.2 民间美术在儿童绘本中的艺术性融合 | 第49-58页 |
6.2.1 “平面化取物”、“拙稚”艺术造形手法的融入 | 第50-52页 |
6.2.2 民间美术特殊色彩的融入 | 第52-55页 |
6.2.3 民间美术构图法介入 | 第55-58页 |
第七章 视听时代中国儿童绘本的新机遇与展望 | 第58-61页 |
7.1 视听时代衍生的中国儿童绘本新形式 | 第58-60页 |
7.1.1 数字绘本 | 第58-59页 |
7.1.2 3D影像书 | 第59页 |
7.1.3 立体绘本摸摸书 | 第59-60页 |
7.2 视听时代中国儿童数字绘本发展的思考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