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油田C区块油藏建模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长春油田C区块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储层地质建模研究发展与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剩余油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9-26页 |
2.1 地质构造特征 | 第19-20页 |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结果 | 第20-23页 |
2.3 单井单砂层划分 | 第23-26页 |
第三章 沉积相特征 | 第26-45页 |
3.1 岩心岩石类型 | 第26页 |
3.2 岩心微相类型 | 第26-27页 |
3.3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 第27-38页 |
3.4 沉积微相剖面对比 | 第38-45页 |
3.4.1 PM01 | 第38-41页 |
3.4.2 PM07 | 第41-45页 |
第四章 长春油田C区块三维地质模型 | 第45-72页 |
4.1 三维地质建模软件介绍 | 第45-46页 |
4.2 储层建模的数据处理与准备 | 第46-48页 |
4.2.1 井数据 | 第47-48页 |
4.2.2 平面图形数据 | 第48页 |
4.3 储层建模的数据质量控制 | 第48-49页 |
4.4 研究区地质建模基本情况 | 第49-50页 |
4.5 构造模型 | 第50-56页 |
4.5.1 断层模型 | 第50-53页 |
4.5.2 层面模型 | 第53-56页 |
4.6 沉积相模型 | 第56-58页 |
4.7 储层参数模型 | 第58-72页 |
4.7.1 非相控与相控建模 | 第59页 |
4.7.2 方法原理 | 第59-60页 |
4.7.3 数据处理 | 第60-62页 |
4.7.4 变差函数分析 | 第62-63页 |
4.7.5 孔隙度模型 | 第63-65页 |
4.7.6 渗透率模型 | 第65-67页 |
4.7.7 含油饱和度模型 | 第67-69页 |
4.7.8 砂岩有效厚度模型 | 第69-72页 |
第五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与类型 | 第72-85页 |
5.1 剩余油模型 | 第72-75页 |
5.1.1 剩余油模型的建立 | 第72-74页 |
5.1.2 全区拟合与单井拟合 | 第74-75页 |
5.2 Ⅲ-Ⅳ砂组剩余油分布 | 第75-84页 |
5.3 Ⅲ-Ⅳ砂组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84页 |
5.4 Ⅲ-Ⅳ砂组剩余油分布类型 | 第84-85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参考 文献 | 第86-91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