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组合机床及其加工论文--程序控制机床、数控机床及其加工论文

测力型快速刀具伺服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5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 FTS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3-23页
        1.2.1 FTS的驱动原理第13-14页
        1.2.2 FTS的性能指标及分类第14-15页
        1.2.3 测力型FTS的研究现状第15-22页
        1.2.4 切削力的获取方法第22-23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第23-25页
第2章 测力型FTS的设计理论基础第25-31页
    2.1 柔性铰链柔度矩阵模型第25-28页
        2.1.1 直圆型柔性铰链柔度模型第25-27页
        2.1.2 直板型柔性铰链柔度模型第27-28页
    2.2 压电叠堆模型第28页
    2.3 运动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第28-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两向测力型FTS的切削力测量误差分析第31-53页
    3.1 具有Y向和Z向切削力测量功能的FTS第31-32页
    3.2 切削力测量动力学分析第32-50页
        3.2.1 压力传感器预紧螺栓的刚度分析第33-34页
        3.2.2 Z向切削力测量系统的动力学分析第34-37页
        3.2.3 Z向切削力测量分析第37-47页
        3.2.4 Y向切削力测量分析第47-50页
    3.3 压力传感器Y向与Z向布置的对比第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3页
第4章 具有三向切削力测量功能的FTS机构第53-75页
    4.1 三向切削力测量方案第53-54页
    4.2 三向测力型FTS的设计第54-59页
        4.2.1 测力型FTS运动系统第55-57页
        4.2.2 测力型FTS测力系统第57-59页
    4.3 FTS运动部分的有限元分析第59-61页
        4.3.1 FTS移动平台的动力学分析第59-60页
        4.3.2 切削力测量系统的静力学分析第60-61页
    4.4 关键零部件的选用第61-62页
    4.5 两种切削力测量形式的对比第62-66页
        4.5.1 模拟切削力作用在刚体的测力实验第63-64页
        4.5.2 模拟切削力作用在弹性体的测力实验第64-66页
    4.6 FTS三向切削力测量原理第66-71页
        4.6.1 测量Fcz的动力学模型第67-68页
        4.6.2 测量Fcy的动力学模型第68-70页
        4.6.3 测量Fcx的动力学模型第70-71页
    4.7 切削力测量误差补偿方法第71-74页
    4.8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5章 三向测力型FTS的实验第75-105页
    5.1 机构性能测试系统及环境第75-78页
        5.1.1 龙门式压电激振器的设计第75-77页
        5.1.2 离线实验系统第77-78页
        5.1.3 噪声测试第78页
    5.2 FTS运动系统离线性能测试第78-80页
        5.2.1 静态刚度测试第78-79页
        5.2.2 工作带宽测试第79页
        5.2.3 位移分辨率测试第79-80页
        5.2.4 阶跃响应测试第80页
    5.3 FTS测力系统性能测试第80-83页
        5.3.1 三向测力系统噪音测试第81页
        5.3.2 压电叠堆对压力传感器的干扰第81-82页
        5.3.3 三向测力系统带宽测试第82-83页
    5.4 三向切削力测量的静态标定第83-93页
        5.4.1 模拟Z向切削力标定实验第85-86页
        5.4.2 模拟Y向切削力标定实验第86-88页
        5.4.3 模拟X向切削力加载实验第88-90页
        5.4.4 误差补偿第90-93页
    5.5 压力传感器测量耦合量测试第93-96页
        5.5.1 单独作用Z向力第93-94页
        5.5.2 单独作用Y向力第94-95页
        5.5.3 单独作用X向力第95-96页
    5.6 机构在线车削实验第96-102页
        5.6.1 车削实验设备第96-97页
        5.6.2 平面车削实验第97-99页
        5.6.3 自由曲面车削实验第99-102页
    5.7 本章小结第102-105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3页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第113-115页
致谢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线粒体分裂与钙信号交互作用促进肝癌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
下一篇:线粒体融合参与营养缺乏环境肝癌细胞糖代谢重编程调控的作用与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