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4页 |
1 前言 | 第15-32页 |
1.1 雌雄基因组差异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 生殖细胞的特化以及分化 | 第15-19页 |
1.2.1 生殖细胞命运决定以及维持 | 第15-16页 |
1.2.2 早期PGCs分化过程中全基因组表观修饰变化 | 第16-17页 |
1.2.3 迁移后PGCs特异性基因表观修饰调整 | 第17-18页 |
1.2.4 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表观调控 | 第18-19页 |
1.3 印记基因的发现和特点 | 第19-27页 |
1.3.1 基因组印记的周期循环 | 第22-23页 |
1.3.2 雌性和雄性生殖系印记建立的分子机制 | 第23-24页 |
1.3.3 印记维持的因素 | 第24-25页 |
1.3.4 PGCs中印记擦除的作用机制 | 第25-26页 |
1.3.5 基因印记现象和细胞重编程技术 | 第26-27页 |
1.4 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的制备及应用 | 第27-31页 |
1.4.1 低等脊椎动物单倍体细胞的制备 | 第27-28页 |
1.4.2 利用小鼠单倍体胚胎建立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系 | 第28-29页 |
1.4.3 其他哺乳动物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分离 | 第29页 |
1.4.4 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的特点 | 第29-31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1-32页 |
2 材料方法 | 第32-44页 |
2.1 材料 | 第32-34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32页 |
2.1.2 所需仪器 | 第32-33页 |
2.1.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3页 |
2.1.4 主要的生物分析软件及网站 | 第33-34页 |
2.2 方法 | 第34-43页 |
2.2.1 小鼠孤雌单倍体ES细胞系的建立 | 第34页 |
2.2.2 小鼠RFP精子的获取 | 第34页 |
2.2.3 B6D2F1小鼠MII卵母细胞的获取 | 第34页 |
2.2.4 小鼠孤雄单倍体ES的建立 | 第34-35页 |
2.2.5 小鼠孤雌孤雄ES细胞融合 | 第35页 |
2.2.6 小鼠四倍体补偿囊胚注射 | 第35页 |
2.2.7 孤雌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卵胞质内注射 | 第35-36页 |
2.2.8 假孕小鼠的制备 | 第36页 |
2.2.9 小鼠孤雌注射胚胎重构胚和2细胞的移植 | 第36页 |
2.2.10 小鼠四倍体补偿囊胚的移植 | 第36页 |
2.2.11 免疫荧光染色 | 第36-37页 |
2.2.12 核型鉴定 | 第37页 |
2.2.13 石蜡切片 | 第37-40页 |
2.2.14 SSLP检测 | 第40-41页 |
2.2.15 碱性磷酸酶(AP)染色 | 第41页 |
2.2.16 拟胚体(EBs)分化 | 第41页 |
2.2.17 Western Blot | 第41-42页 |
2.2.18 PCR鉴定 | 第42页 |
2.2.19 引物设计 | 第42页 |
2.2.20 亚硫酸氢盐测序 | 第42页 |
2.2.21 小鼠旷场试验 | 第42-43页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3-4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4-65页 |
3.1 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的建立与鉴定 | 第44-47页 |
3.1.1 建立孤雌胎干细胞系 | 第44页 |
3.1.2 建立孤雄胚胎干细胞系 | 第44-45页 |
3.1.3 获得孤雌和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系 | 第45-46页 |
3.1.4 孤雌和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系具备多能性 | 第46-47页 |
3.2 利用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进行雌雄基因组互作机制的研究 | 第47-56页 |
3.2.1 通过PEG对孤雌和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系融合获得孤雌孤雄融合细胞系 | 第47-49页 |
3.2.2 孤雌孤雄融合细胞系具备多能性 | 第49-51页 |
3.2.3 孤雌孤雄融合细胞系具备体外分化及生殖系嵌合的能力能力 | 第51-53页 |
3.2.4 囊胚期前雌雄基因组互作对小鼠到期发育不是必需的 | 第53-56页 |
3.3 利用孤雌单倍体进行印记对早期胚胎发育影响的研究 | 第56-65页 |
3.3.1 高代次孤雌单倍体存在印记甲基化丢失的情况 | 第56-58页 |
3.3.2 印记区IGDMR对小鼠到期发育至关重要 | 第58-60页 |
3.3.3 印记区IGDMR及H19对动物到期存活至关重要 | 第60-62页 |
3.3.4 对IGDMR及H19敲除细胞进行Igf2过表达可以对动物运动能力进行修正 | 第62-65页 |
4 讨论 | 第65-68页 |
4.1 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在基因组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 第66页 |
4.2 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对印记基因功能的研究的应用 | 第66页 |
4.3 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对克隆动物到期发育效率的研究的应用 | 第66-67页 |
4.4 单倍体胚胎干细胞与X染色体失活机制的研究 | 第67页 |
4.5 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在线粒体疾病模型制备的研究中的应用 | 第67页 |
4.6 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在动物进化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 第67-68页 |
5 结论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1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