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可得性影响因素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可得性影响因素研究 | 第14-15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5-17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农民专业合作社 | 第18页 |
2.1.2 贷款可得性 | 第18-19页 |
2.2 相关理论依据 | 第19-22页 |
2.2.1 合作经济与合作金融理论 | 第19页 |
2.2.2 信贷补贴论 | 第19-20页 |
2.2.3 农村金融市场论 | 第20页 |
2.2.4 金融排斥理论 | 第20-22页 |
3 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情况分析 | 第22-28页 |
3.1 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 第22-23页 |
3.2 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情况 | 第23-24页 |
3.2.1 样本选择情况 | 第23页 |
3.2.2 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需求情况 | 第23-24页 |
3.3 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满足情况 | 第24-25页 |
3.3.1 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主体 | 第24页 |
3.3.2 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类型 | 第24页 |
3.3.3 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满足程度 | 第24-25页 |
3.4 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3.4.1 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实力弱难以吸引贷款 | 第25-26页 |
3.4.2 金融机构网点少且存在地区金融抑制 | 第26页 |
3.4.3 银社间信息不对称导致资金难以获得 | 第26页 |
3.4.4 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难以满足需求 | 第26-27页 |
3.5 本章总结 | 第27-28页 |
4 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可得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5页 |
4.1 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可得性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建立 | 第28-31页 |
4.1.1 待验证因素解释和提出理论假设 | 第28-29页 |
4.1.2 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 第29-31页 |
4.2 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可得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1-34页 |
4.2.1 模型选取和结果 | 第32-33页 |
4.2.2 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5 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可得性的对策 | 第35-40页 |
5.1 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实力 | 第35-36页 |
5.1.1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盈利能力 | 第35页 |
5.1.2 拥有符合规定的固定资产规模以获得贷款 | 第35页 |
5.1.3 加强上下游企业的联系完善产业链条 | 第35-36页 |
5.1.4 扩大产业规模化吸引贷款的投放 | 第36页 |
5.2 完善金融服务 | 第36-37页 |
5.2.1 拓展业务品种丰富资金供给 | 第36页 |
5.2.2 拓宽机构融资渠道补充资金供给 | 第36-37页 |
5.3 营造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 | 第37-38页 |
5.3.1 建立良好的征信体系增加贷款获得概率 | 第37页 |
5.3.2 鼓励开展资金互助增加融资方法 | 第37-38页 |
5.3.3 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和退出促进其良性发展 | 第38页 |
5.3.4 建立农业服务平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获得 | 第38页 |
5.3.5 强化担保体系保证贷款获取 | 第3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6 结论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附录 | 第45-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