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因特网拓扑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论文框架与章节安排第12-14页
第二章 因特网测量和分析相关技术第14-28页
    2.1 Traceroute机制第14-16页
        2.1.1 Traceroute探测原理第14-15页
        2.1.2 负载均衡及Paris-traceroute第15-16页
    2.2 IP别名解析技术第16-22页
        2.2.1 Mercator第17页
        2.2.2 Ally第17-19页
        2.2.3 APAR第19-21页
        2.2.4 KAPAR第21-22页
    2.3 网络拓扑模型第22-27页
        2.3.1 随机图模型第23页
        2.3.2 层次模型第23-24页
        2.3.3 幂指模型第24-25页
        2.3.4 HOT模型第25-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具有容错能力的IP别名解析算法第28-44页
    3.1 Graph-based IP别名解析原理第28-30页
    3.2 Graph-based技术缺陷第30-33页
        3.2.1 累积误差第30-32页
        3.2.2 单路由完整度第32-33页
    3.3 改进设计方案FTAR第33-37页
        3.3.1 累积误差的消除第33-35页
        3.3.2 解析完整度的提高第35-36页
        3.3.3 代码实现第36-37页
    3.4 方案性能分析第37-43页
        3.4.1 精确度第37-41页
        3.4.2 完整度第41-43页
    3.5 本章内容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路由级拓扑构建及拓扑预测第44-66页
    4.1 链路权重估算第44-48页
    4.2 网络拓扑度量指标第48-51页
        4.2.1 节点度分布第48页
        4.2.2 介数第48-49页
        4.2.3 核数第49-50页
        4.2.4 聚类系数第50页
        4.2.5 平均路径长度第50-51页
    4.3 任意两点间路由路径预测第51-55页
        4.3.1 源地址和目的地址都在已知拓扑图中第51-52页
        4.3.2 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不全在已知拓扑图中第52-54页
        4.3.3 代码实现第54-55页
    4.4 最优拟合路径选取第55-59页
        4.4.1 路由器层次划分第55-57页
        4.4.2 设计优化准则对路由路径的影响第57-58页
        4.4.3 预测路径选取准则第58-59页
    4.5 方案性能分析第59-65页
        4.5.1 拓扑相似度第59-62页
        4.5.2 性能相似度第62-65页
    4.6 本章内容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第66-68页
    5.1 本课题工作总结第66页
    5.2 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66-68页
致谢第68-70页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中华医典对宋金元时期医家治疗胃痛用药的规律整理
下一篇:养血固肾汤对大鼠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