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超临界流体技术简介 | 第12-14页 |
1.2.1 超临界流体简介 | 第12页 |
1.2.2 超临界流体的性质 | 第12页 |
1.2.3 超临界流体技术及其应用 | 第12-13页 |
1.2.4 超临界CO_2简介 | 第13-14页 |
1.3 嵌段共聚物胶束 | 第14-19页 |
1.3.3 形成动力学—共聚物胶束 | 第16-17页 |
1.3.4 化学结合法 | 第17页 |
1.3.5 物理包载法 | 第17-18页 |
1.3.6 聚离子复合法 | 第18页 |
1.3.7 共聚物用作载药系统的优点 | 第18-19页 |
1.4 超临界二氧化碳挥发法 | 第19页 |
1.5 过程优化方法—响应面优化法 | 第19-20页 |
1.5.1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响应面优化分析 | 第20页 |
1.5.2 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优化分析 | 第20页 |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22-27页 |
2.1 前言 | 第2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2-24页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2-23页 |
2.2.2 聚醋酸乙烯酯的合成 | 第23页 |
2.2.3 共聚物PVAc-PEGMA的合成 | 第23页 |
2.2.4 不同嵌段比的共聚物的合成 | 第23页 |
2.2.5 分析与表征 | 第23-2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4-26页 |
2.3.1 聚醋酸乙烯酯的表征 | 第24-25页 |
2.3.2 不同嵌段比的两亲嵌段共聚物PVAc-PEGMA的表征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超临界二氧化碳挥发法制备载药胶束单因素实验研究 | 第27-38页 |
3.1 前言 | 第27页 |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7-29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28页 |
3.2.3 分析与表征 | 第28页 |
3.2.4 紫杉醇-乙醇标准浓度曲线 | 第28-29页 |
3.3 单因素实验 | 第29-31页 |
3.3.1 实验过程 | 第29-30页 |
3.3.2 装置可靠性实验 | 第30页 |
3.3.3 体系温度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 | 第30页 |
3.3.4 体系压力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 | 第30页 |
3.3.5 体系水相比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6 体系释压速度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 | 第31页 |
3.3.7 体系疏水端与亲水端比例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 | 第3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1-36页 |
3.4.1 装置可靠性实验结果讨论 | 第31-32页 |
3.4.2 温度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 | 第32页 |
3.4.3 压力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4 释压速度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 | 第33-35页 |
3.4.5 水相比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3.5 最佳实验点下的载药实验 | 第36-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二氧化碳挥发法制备载药胶束过程参数 | 第38-47页 |
4.1 前言 | 第3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4.3 响应面法BBD实验设计与结果 | 第39-40页 |
4.4 响应面分析 | 第40-45页 |
4.4.1 回归模型与方差分析 | 第40-41页 |
4.4.2 模型准确性验证 | 第41-44页 |
4.4.3 优化超临界二氧化碳挥发法过程参数 | 第44-45页 |
4.4.4 体外释放 | 第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47-48页 |
5.2 展望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清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