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前言 | 第11页 |
·油品脱硫的意义 | 第11-13页 |
·油品含硫危害 | 第11-12页 |
·世界各国油品中硫化物的含量 | 第12页 |
·我国油品硫化物的含量 | 第12-13页 |
·油品中主要硫化物种类 | 第13-15页 |
·当前主要脱硫技术 | 第15-23页 |
·加氢脱硫 | 第15-19页 |
·非加氢脱硫 | 第19-23页 |
·吸附脱硫 | 第19-20页 |
·氧化脱硫 | 第20-22页 |
·生物脱硫 | 第22-23页 |
·4 萃取脱硫 | 第23页 |
·吸附脱硫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性分子筛吸附脱硫 | 第23-24页 |
·性碳材料吸附脱硫 | 第24-25页 |
·功能化高分子聚合物吸附脱硫 | 第25页 |
·还原性金属吸附脱硫 | 第25-26页 |
·金属氧化物吸附脱硫 | 第26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改性活性炭和Y型分子筛的制备和表征 | 第28-34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8-29页 |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模拟油品的制备 | 第29页 |
·吸附相平衡的测定 | 第29页 |
·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吸附剂的制备 | 第30-31页 |
·活性炭,/Na-Y 分子筛载体的预处理 | 第30页 |
·普通浸渍法制备改性活性炭/分子筛 | 第30页 |
·超声浸渍法制备改性活性炭/分子筛 | 第30-31页 |
·表征部分 | 第31-34页 |
·孔结构与比表面积分析 | 第31-32页 |
·吸附剂的金属负载量测定 | 第32-34页 |
·燃烧法 | 第32页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F-AES) | 第32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2页 |
·CO化学吸附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在金属离子改性活性炭和Y型分子筛上的吸附 | 第34-50页 |
引言 | 第34页 |
·实验部分 | 第34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49页 |
·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在Na/Y分子筛和活性炭上的吸附等温线 | 第34-37页 |
·不同金属离子改性Na(I)/Y分子筛和活性炭对BT和DBT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37-41页 |
·负载不同金属离子对活性炭和分子筛吸附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的影响 | 第41-44页 |
·苯并噻吩(BT)和二苯并噻(DBT)的酸碱性及硬度 | 第41-42页 |
·换Ag+、Ni2+、Zn2+、Cu2+、Fe3+离子对Y型分子筛表面局部酸碱度影响 | 第42-43页 |
·换Ag+、Ni2+、Zn2+、Cu2+、Fe3+离子对活性炭表面局部酸碱度影响 | 第43-44页 |
·苯并噻吩在金属离子负载型活性炭和Na/Y分子筛的吸附等温线比较 | 第44-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超声浸渍法制备金属离子负载型活性炭对其吸附二苯并噻吩的影响 | 第50-62页 |
引言 | 第50页 |
·实验部分 | 第50-51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60页 |
·超声参数对Cu负载型活性炭吸附二苯并噻吩的影响 | 第51-53页 |
·二苯并噻吩在超声浸渍法和普通浸渍法制备的金属离子负载型活性炭上的等温线 | 第53-56页 |
·性活性炭的表征 | 第56-60页 |
·吸附剂孔结构表征 | 第56页 |
·吸附剂的XPS表征 | 第56-59页 |
·吸附剂的CO化学吸附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件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