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8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1.2.1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 第10-11页 |
1.2.2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 | 第11-14页 |
1.2.3 矿区人工林生态系统评价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22页 |
2.1 地理区位 | 第18-19页 |
2.2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20页 |
2.3 植被恢复概况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2-27页 |
3.1 样地的设置 | 第22-24页 |
3.2 数据的获取 | 第24-25页 |
3.2.1 群落特征调查 | 第24页 |
3.2.2 土壤采样与测定 | 第24-25页 |
3.3 数据的处理 | 第25-27页 |
3.3.1 群落特征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3.3.2 土壤因子数据处理 | 第26页 |
3.3.3 指标因子标准化处理 | 第26-27页 |
第四章 不同恢复模式人工林群落生态特征动态分析 | 第27-47页 |
4.1 人工林群落动态分析 | 第27-42页 |
4.1.1 群落组成及生长状况动态 | 第27-30页 |
4.1.2 乔木年龄结构动态 | 第30-34页 |
4.1.3 不同恢复模式群落α多样性 | 第34-36页 |
4.1.4 不同恢复模式乔木生物量动态 | 第36-42页 |
4.2 人工林生境土壤质量动态 | 第42-47页 |
4.2.1 土壤质量动态 | 第42-44页 |
4.2.2 土壤侵蚀模数动态 | 第44-45页 |
4.2.3 土壤有机质含量动态 | 第45-46页 |
4.2.4 土壤容重动态 | 第46-47页 |
第五章 人工林生态系统动态健康评价 | 第47-58页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7-51页 |
5.1.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7-49页 |
5.1.2 评价指标体系 | 第49-51页 |
5.2 权重的确定 | 第51-55页 |
5.2.1 层次分析法 | 第52-53页 |
5.2.2 变异系数法 | 第53-54页 |
5.2.3 主客观综合赋值 | 第54-55页 |
5.3 评价标准及评价结果 | 第55-58页 |
5.3.1 评价指标标准 | 第55页 |
5.3.2 评价结果 | 第55-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8-61页 |
6.1 不同恢复模式人工林生态特征动态 | 第58页 |
6.2 不同恢复模式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 第58-59页 |
6.3 不同恢复模式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6.4 讨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