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中心区空间优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3-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8页
        1.1.1 当代城市中心区交通概况第13-15页
        1.1.2 机动化所带来的城市问题第15-18页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动态第18-24页
        1.2.1 研究内容简介第18-19页
        1.2.2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19-21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4页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4-25页
        1.3.1 研究目的第24页
        1.3.2 研究意义第24-25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第25-28页
        1.4.1 研究方法第25-27页
        1.4.2 研究框架第27-28页
第2章 绿色交通理念下城市中心区空间内涵解析第28-57页
    2.1 应对机动化的城市中心区空间优化理论第28-36页
        2.1.1 公交导向城市理论第28-31页
        2.1.2 紧凑城市理论第31-33页
        2.1.3 可持续城市理论第33-35页
        2.1.4 环境行为学理论第35-36页
    2.2 绿色交通理念在城市中心区空间中的作用机制第36-42页
        2.2.1 交通模式与城市空间互动发展第36-38页
        2.2.2 减少能源消耗控制空气污染第38-40页
        2.2.3 鼓励慢行交通促进公共健康第40-41页
        2.2.4 改变交通结构提升交通与社会安全第41-42页
    2.3 绿色交通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区空间发展目标第42-44页
        2.3.1 高度积聚条件下的有机均衡第42-43页
        2.3.2 高污染风险下的节能环保机制第43页
        2.3.3 快速发展环境中的持续最佳模式第43-44页
        2.3.4 极限效率状态下的人性与公平第44页
    2.4 绿色交通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区空间优化原则第44-56页
        2.4.1 慢行空间系统化与网络化发展第44-47页
        2.4.2 公交空间与城市发展强度匹配第47-49页
        2.4.3 机动车空间凸显步行优先理念第49-50页
        2.4.4 街道空间符合慢行和公交导向第50-53页
        2.4.5 公共空间容纳多种活动与功能第53-55页
        2.4.6 城市景观营造空间活力与个性第55-56页
    2.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3章 绿色交通理念下城市中心区空间研究模型第57-91页
    3.1 交通环境视角下的城市中心区空间特征第57-64页
        3.1.1 高使用量与高活跃度的慢行出行特征第57-59页
        3.1.2 增加可达性和社会公平的公交使用特征第59-62页
        3.1.3 减少拥堵和能源消耗的机动车使用特征第62-64页
    3.2 行为品质视角下的城市中心区空间特征第64-73页
        3.2.1 适应慢行出行导向的空间特征第64-67页
        3.2.2 符合停留及通行需求的空间特征第67-71页
        3.2.3 增加城市活力与个性的空间特征第71-73页
    3.3 绿色交通理念下城市中心区空间概念模型第73-90页
        3.3.1 城市中心区空间概念模型的基本架构第74-76页
        3.3.2 城市中心区空间概念模型的要素选择第76-89页
        3.3.3 城市中心区空间概念模型建立第89-90页
    3.4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4章 基于改善交通环境的城市中心区空间优化第91-132页
    4.1 提高步行出行量的空间优化设计第91-101页
        4.1.1 完善与连续的步行系统鼓励步行出行第91-94页
        4.1.2 提高覆盖率与感知密度增加步行机会第94-97页
        4.1.3 空间与土地多样化利用提高步行效率第97-101页
    4.2 追求公交使用最大化的空间优化设计第101-111页
        4.2.1 适应步行时间和距离的线路间距第101-102页
        4.2.2 关注舒适性与安全性的等候空间第102-108页
        4.2.3 满足出行的公交与城市空间整合第108-111页
    4.3 减少机动车对慢行影响的空间优化设计第111-131页
        4.3.1 增加交叉路口的密度与安全性第111-116页
        4.3.2 人车共存空间设置隔离与缓冲第116-120页
        4.3.3 车行空间实施交通稳静化措施第120-126页
        4.3.4 静态交通与出行结构相匹配第126-131页
    4.4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第5章 基于提升行为品质的城市中心区空间优化第132-174页
    5.1 符合慢行与公交导向的沿街建筑优化设计第132-144页
        5.1.1 通透与连续的界面与街道互动第132-137页
        5.1.2 通过细节增加立面的丰富程度第137-141页
        5.1.3 控制尺度创造适宜的空间比例第141-144页
    5.2 提升通行性和停留性的街道空间优化设计第144-154页
        5.2.1 兼容连接性与可达性的方格街道网络第145-147页
        5.2.2 增加自由度与渗透性的街区尺度控制第147-151页
        5.2.3 增强凝聚力与场所感的路径环境塑造第151-154页
    5.3 营造空间活力与个性的城市景观优化设计第154-173页
        5.3.1 利用街景元素重新定义公共空间第154-163页
        5.3.2 运用视觉偏好原理改善消极空间第163-167页
        5.3.3 合理设置地标打造可识别性空间第167-173页
    5.4 本章小结第173-174页
第6章 哈尔滨城市中心区空间优化实证研究第174-191页
    6.1 哈尔滨城市中心区的基本概况和研究背景第174-188页
        6.1.1 研究区域概况第175-176页
        6.1.2 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第176-177页
        6.1.3 哈尔滨城市中心区空间评价第177-188页
    6.2 哈尔滨城市中心区空间交通环境优化第188-189页
        6.2.1 改善交通拥堵与停车困难提高出行效率第188页
        6.2.2 提高公交等候与交通枢纽的便利与舒适第188-189页
        6.2.3 合理配置停车设施与道路安全性设施第189页
    6.3 哈尔滨城市中心区空间行为品质优化第189-190页
        6.3.1 通过改善街道设施提高可停留性第189页
        6.3.2 关注气候防护性与安全性空间设计第189-190页
        6.3.3 增加空间标志性元素凸出城市特色第190页
    6.4 本章小结第190-191页
结论第191-193页
参考文献第193-20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209-211页
致谢第211-212页
个人简历第212页

论文共2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力变压器绕组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下一篇:基于Android平台的青岛移动渠道经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