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表 | 第8-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7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6页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7-25页 |
1.3.1 城市局地热湿环境研究现状概述 | 第17-19页 |
1.3.2 城市水体周边局地热湿环境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1.3.3 国内外现状总结 | 第24-25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水体与大气间热质传输的二维稳态理论解析 | 第27-47页 |
2.1 解析模型概要 | 第27-29页 |
2.2 水体与大气间热质传输理论解析 | 第29-42页 |
2.2.1 岸堤内部解析 | 第29-35页 |
2.2.2 岸堤上部解析 | 第35-42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42-46页 |
2.3.1 湍流分子热质扩散系数比的确定 | 第42-43页 |
2.3.2 风速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3 岸堤高度的影响 | 第44-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水体周边局地热湿环境与湍动特性的实测研究 | 第47-72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47-48页 |
3.2 大气通量实测原理 | 第48-51页 |
3.2.1 边界层理论 | 第48-49页 |
3.2.2 大气动力学参数 | 第49-51页 |
3.3 实测仪器与设置 | 第51-54页 |
3.3.1 大气通量测试仪器 | 第51-53页 |
3.3.2 大气及水面参数测试仪器 | 第53-54页 |
3.4 实测结果 | 第54-71页 |
3.4.1 数据筛选与填补 | 第54-55页 |
3.4.2 局地热湿环境特征 | 第55-59页 |
3.4.3 大气湍动特征 | 第59-64页 |
3.4.4 水体与大气间通量特征 | 第64-7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4章 城市水体与大气间热湿交换特性的实测研究 | 第72-99页 |
4.1 实测概述 | 第72-77页 |
4.1.1 实测方案 | 第72-74页 |
4.1.2 局地热湿环境特征 | 第74-77页 |
4.2 水面温度预测模型研究 | 第77-85页 |
4.2.1 预测模型 | 第77-81页 |
4.2.2 预测结果分析 | 第81-85页 |
4.3 水体与大气间热湿交换特性研究 | 第85-97页 |
4.3.1 水体与大气间热湿交换理论 | 第85-89页 |
4.3.2 水体与大气间热湿交换结果分析 | 第89-93页 |
4.3.3 不同城市水体与大气间热湿交换特性对比研究 | 第93-9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5章 滨水区局地热湿环境CFD模拟方法 | 第99-116页 |
5.1 数值模型建立 | 第99-108页 |
5.1.1 控制方程 | 第99-100页 |
5.1.2 常用湍流计算模型 | 第100-103页 |
5.1.3 滨水区室外环境CFD模拟方法 | 第103-108页 |
5.2 滨水区湿扩散的CFD湍流计算模型比较研究 | 第108-115页 |
5.2.1 风洞实验概要 | 第109-110页 |
5.2.2 计算条件 | 第110-111页 |
5.2.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11-11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6章 滨水区局地热湿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6-141页 |
6.1 因素分析研究方法 | 第116-119页 |
6.1.1 因素选取及水平确定 | 第116-118页 |
6.1.2 试验设计 | 第118-119页 |
6.2 CFD模拟概述 | 第119-121页 |
6.2.1 模拟对象及计算条件 | 第119-120页 |
6.2.2 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120-121页 |
6.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21-140页 |
6.3.1 特定工况计算结果分析 | 第121-123页 |
6.3.2 各工况计算结果比较分析 | 第123-129页 |
6.3.3 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129-14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结论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53-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
个人简历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