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第306条适用之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1-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2 刑法第306条概述 | 第14-20页 |
2.1 本罪立法目的及法理基础 | 第14-15页 |
2.1.1 立法目的 | 第14页 |
2.1.2 法理基础 | 第14-15页 |
2.2 本罪的犯罪构成分析 | 第15-17页 |
2.2.3 本罪的犯罪主体 | 第17页 |
2.2.4 本罪的犯罪主观方面 | 第17页 |
2.3 刑法第306条的"存废之争" | 第17-20页 |
2.3.1 废除派观点 | 第17-18页 |
2.3.2 保留派观点 | 第18页 |
2.3.3 笔者认识 | 第18-20页 |
3 本罪适用中问题研究 | 第20-25页 |
3.1 典型案例介绍 | 第20页 |
3.2 本罪适用中问题归纳 | 第20-23页 |
3.2.1 本罪适用中人权保护理念缺失 | 第21页 |
3.2.2 本罪既遂标准存在争议 | 第21-22页 |
3.2.3 本罪客观方面要素界定不明 | 第22页 |
3.2.4 本罪的追诉程序不合理 | 第22-23页 |
3.3 本罪适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3-25页 |
3.3.1 立法院因 | 第23页 |
3.3.2 司法原因 | 第23-25页 |
4 刑法第306条完善适用之建议 | 第25-29页 |
4.1 强化本罪适用的刑法原则 | 第25-26页 |
4.1.1 司法工作人员要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理念 | 第25页 |
4.1.2 坚持罪行法定原则 | 第25-26页 |
4.1.3 坚持疑罪从无原则 | 第26页 |
4.2 认定结果犯为本罪既遂标准 | 第26页 |
4.3 科学解释本罪客观行为要素 | 第26-27页 |
4.4 从程序上完善本罪的适用 | 第27-29页 |
4.4.1 完善本罪追诉的制度建设 | 第27-28页 |
4.4.2 从程序上明确律师豁免权边界 | 第28-29页 |
结论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2-33页 |
致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