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磨磨辊动载荷的计算方法与实验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仿真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立磨磨辊动载荷的理论计算 | 第18-33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立磨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2.3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基础 | 第19-20页 |
2.3.1 广义系统坐标 | 第19页 |
2.3.2 拉格朗日法 | 第19-20页 |
2.4 立磨粉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20-26页 |
2.4.1 系统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20-21页 |
2.4.2 系统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21-26页 |
2.5 现场数据采集处理 | 第26-29页 |
2.5.1 DASP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简介 | 第26-27页 |
2.5.2 振动测试点布置 | 第27页 |
2.5.3 信号采集与处理 | 第27-29页 |
2.6 动载荷求解及结果分析 | 第29-32页 |
2.6.1 Matlab编程求解 | 第29-31页 |
2.6.2 求解结果 | 第31-32页 |
2.7 本章小节 | 第32-33页 |
第3章 立磨磨辊动载荷的仿真计算 | 第33-46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离散单元法理论 | 第33-35页 |
3.2.1 离散单元法简介 | 第33页 |
3.2.2 基本算法 | 第33-34页 |
3.2.3 接触模型 | 第34-35页 |
3.3 EDEM简介 | 第35-36页 |
3.3.1 EDEM概述 | 第35页 |
3.3.2 EDEM模块分类 | 第35-36页 |
3.4 磨辊动载荷的仿真计算 | 第36-45页 |
3.4.1 建模思想 | 第36-37页 |
3.4.2 假设条件 | 第37页 |
3.4.3 前处理模块设置 | 第37-43页 |
3.4.4 求解模块求解 | 第43-45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45-46页 |
第4章 立磨实验装置设计 | 第46-66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总体方案设计 | 第46-47页 |
4.2.1 设计要求 | 第46页 |
4.2.2 破碎原理 | 第46页 |
4.2.3 立磨实验装置系统设计 | 第46-47页 |
4.3 立磨粉磨主体设计 | 第47-59页 |
4.3.1 整体结构设计 | 第47-49页 |
4.3.2 磨辊设计 | 第49页 |
4.3.3 磨辊槽设计 | 第49-50页 |
4.3.4 液压缸设计 | 第50-51页 |
4.3.5 轴的设计与校核和轴承的选择 | 第51-56页 |
4.3.6 压力传感器设计 | 第56-57页 |
4.3.7 螺栓校核 | 第57-58页 |
4.3.8 其他构件 | 第58-59页 |
4.4 液压系统设计 | 第59-60页 |
4.5 电箱控制柜设计 | 第60-62页 |
4.5.1 电控面板设计 | 第60-61页 |
4.5.2 电控回路设计 | 第61-62页 |
4.6 安装与测试 | 第62-65页 |
4.6.1 加工与安装 | 第62-64页 |
4.6.2 测试 | 第64-65页 |
4.7 本章小节 | 第65-66页 |
第5章 磨辊动载荷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研究 | 第66-80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实验装置磨辊动载荷的理论研究 | 第66-72页 |
5.2.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66-69页 |
5.2.2 实验装置动态信号采集与处理 | 第69-71页 |
5.2.3 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71-72页 |
5.3 实验装置磨辊动载荷的仿真计算 | 第72-79页 |
5.3.1 颗粒系统模块设置 | 第73页 |
5.3.2 几何体模块设置 | 第73-74页 |
5.3.3 颗粒工厂模块设置 | 第74-75页 |
5.3.4 仿真计算 | 第75页 |
5.3.5 仿真结果 | 第75-76页 |
5.3.6 仿真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76-79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