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施工论文--施工机械与设备论文--架桥机论文

全工况流动式架桥机行走同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6页
    1.1 导言第10-11页
    1.2 流动式架桥机结构组成第11-17页
        1.2.1 行走驱动系统第12-13页
        1.2.2 悬挂控制系统第13页
        1.2.3 转向控制系统第13-14页
        1.2.4 卷扬控制系统第14页
        1.2.5 辅助控制系统第14-15页
        1.2.6 流动式架桥机液压系统构成第15页
        1.2.7 流动式架桥机架桥工艺流程第15-17页
    1.3 课题提出及意义第17-18页
        1.3.1 问题原因第17页
        1.3.2 课题研究意义第17-18页
        1.3.3 课题研究方法第18页
    1.4 电液同步控制研究现状第18-24页
        1.4.1 液压同步控制策略第18-19页
        1.4.2 电液比例位置同步控制第19-21页
        1.4.3 电液比例速度控制第21-23页
        1.4.4 电液比例压力控制第23-24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2章 流动式架桥机行走驱动研究第26-36页
    2.1 流动式架桥机技术特点第26-28页
        2.1.1 行走驱动控制系统第26-27页
        2.1.2 负载敏感闭环电液控制技术第27页
        2.1.3 CAN总线控制技术第27-28页
        2.1.4 远程安全监控第28页
    2.2 行走驱动液压系统组成第28-29页
    2.3 行走驱动速度控制原理第29-30页
    2.4 行走驱动同步控制策略研究第30-35页
        2.4.1 主从速度闭环同步控制策略第31-33页
        2.4.2 主从压力闭环同步控制策略第33-34页
        2.4.3 最优控制策略的确定第34-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基于压力闭环同步策略的控制结构研究第36-51页
    3.1 压力闭环同步控制策略第36-38页
        3.1.1 压力闭环同步策略的理论计算第36-38页
        3.1.2 同步控制结构研究第38页
    3.2 传统PID控制结构第38-40页
        3.2.1 传统PID控制策略简介第38-40页
        3.2.2 传统PID控制结构实现第40页
    3.3 模糊控制结构第40-44页
        3.3.1 模糊控制理论基础第40-43页
        3.3.2 模糊控制器的局限性第43-44页
    3.4 模糊PID结构第44-50页
        3.4.1 模糊PID控制器结构第44-45页
        3.4.2 模糊化第45-48页
        3.4.3 模糊推理第48-49页
        3.4.4 清晰化第49页
        3.4.5 PID控制结构第49-50页
    3.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4章 系统建模仿真研究及程序控制实现第51-71页
    4.1 行走驱动系统主要元件数学模型第51-57页
        4.1.1 变量泵变量机构模型第51-57页
    4.2 行走系统电液联合仿真研究第57-63页
        4.2.1 行走系统的AMESim仿真模型第57-60页
        4.2.2 行走系统的MATLAB仿真模型第60-61页
        4.2.3 电液联合仿真过程及结果分析第61-63页
    4.3 滤波以及曲线拟合技术第63-66页
        4.3.1 最小二乘法理论第63-64页
        4.3.2 滤波及曲线拟合实现过程第64-66页
    4.4 控制策略的程序实现第66-70页
        4.4.1 编程语言简介第66-67页
        4.4.2 程序实现第67-70页
    4.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5章 流动式架桥机同步控制策略实验研究第71-84页
    5.1 实验内容与目的第71-72页
    5.2 实验设备简介第72-75页
        5.2.1 压力传感器第72-73页
        5.2.2 控制器第73-74页
        5.2.3 数据采集及存储器第74-75页
    5.3 实验过程第75-76页
    5.4 实验曲线对比分析第76-82页
        5.4.1 空载/重载起步工况第76-78页
        5.4.2 空载/重载1档平稳运行工况第78-79页
        5.4.3 空载/重载2档平稳运行工况第79-81页
        5.4.4 空载3档平稳运行工况第81-82页
        5.4.5 实验结论第82页
    5.5 本章总结第82-84页
结论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8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89-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不平衡数据集分类的改进K-近邻法研究
下一篇:时空离散DG法求解超材料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