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高电压技术论文--过电压及其防护论文--大气过电压及其防护论文

线路避雷器对雷击线路电磁暂态过程影响的分析与辨识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1 雷击线路电磁暂态过程分析第12-14页
        1.2.2 输电线路测距方法第14-15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5-17页
第二章 行波测距理论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第17-33页
    2.1 引言第17页
    2.2 现代行波故障测距的基本理论第17-22页
        2.2.1 故障行波的传播规律第17-20页
        2.2.2 故障暂态行波提取方法第20页
        2.2.3 行波波头标定方法第20-22页
        2.2.4 波速的确定方法第22页
    2.3 行波测距装置和校验仪应用情况第22-25页
        2.3.1 行波测距装置原理第22-23页
        2.3.2 行波测距装置应用情况第23-24页
        2.3.3 行波测距校验装置原理第24页
        2.3.4 行波测距校验装置应用情况第24-25页
    2.4 行波录波数据特征分析第25-28页
        2.4.1 实测行波录波数据特征分析第25-27页
        2.4.2 实测波形与仿真波形对比分析第27-28页
    2.5 影响输电线路故障行波故障的主要因素分析第28-31页
        2.5.1 输电线路故障行波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第28-29页
        2.5.2 考虑二次侧电缆的行波分析第29-31页
    2.6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三章 线路避雷器对雷击线路暂态过程的影响分析第33-57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避雷器介绍第33-35页
    3.3 雷击线路仿真模型搭建第35-36页
    3.4 线路避雷器动作对电流行波的影响第36-52页
        3.4.1 雷电绕击闪络第36-47页
        3.4.2 雷击避雷线档距中央或者塔顶闪络第47-48页
        3.4.3 雷电绕击未闪络第48-51页
        3.4.4 雷击避雷线档距中央或者塔顶未闪络第51-52页
    3.5 站端避雷器与沿线避雷器动作区别第52-54页
    3.6 考虑二次侧电缆和避雷器对故障行波的影响第54-55页
    3.7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四章 避雷器动作的辨识方法第57-73页
    4.1 引言第57页
    4.2 基于最小二乘的曲线拟合第57-58页
    4.3 基于相关分析的动作避雷器辨识方法第58-64页
        4.3.1 相关分析理论第58-59页
        4.3.2 数据时窗选取第59-60页
        4.3.3 算法流程与实例分析第60-64页
    4.4 基于图像边缘检测匹配的动作避雷器辨识方法第64-71页
        4.4.1 图像边缘检测理论第64-66页
        4.4.2 图像相似度匹配计算第66-67页
        4.4.3 算法流程与实例分析第67-71页
    4.5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五章 避雷器位置的辨识方法第73-85页
    5.1 引言第73页
    5.2 避雷器距闪络点位置的辨识第73-77页
    5.3 考虑避雷器动作的闪络点辨识第77-80页
        5.3.1 基于MUSIC算法振荡频率估算的原理第77-78页
        5.3.2 针对不同振荡频率分量的小波分解尺度选择第78-79页
        5.3.3 考虑避雷器动作的单端测距方法第79-80页
    5.4 应用实例分析第80-83页
    5.5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5-87页
    6.1 全文工作总结第85页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第85-87页
致谢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和参加的科研项目第93页
    一、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成果第93页
    二、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明岩前镇鱼塘溪环镇滨水岸线生态防洪一体化规划设计
下一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抒情性和英雄性的研究--以《田园》、《热情》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