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5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0-24页 |
1.1.1 甘肃公路发展概况 | 第20-23页 |
1.1.2 甘肃红层地区公路工程地质问题 | 第23-24页 |
1.2 国内外红层研究现状 | 第24-34页 |
1.2.1 红层分布概况 | 第24-26页 |
1.2.2 红层与工程 | 第26-28页 |
1.2.3 红层地区自然地质灾害 | 第28-29页 |
1.2.4 红层岩石物理力学特性 | 第29-31页 |
1.2.5 红层水理特性 | 第31-33页 |
1.2.6 红层地基承载力 | 第33页 |
1.2.7 红层岩体工程特性 | 第33页 |
1.2.8 国内红层研究成果简评 | 第33-34页 |
1.3 国内外边坡稳定性研究进展 | 第34-43页 |
1.3.1 土质边坡 | 第34-37页 |
1.3.2 岩质边坡 | 第37-41页 |
1.3.3 红层边坡 | 第41-43页 |
1.4 甘肃红层研究进展 | 第43-45页 |
1.4.1 白垩系 | 第43页 |
1.4.2 第三系 | 第43-45页 |
1.5 当前研究的不足 | 第45-46页 |
1.5.1 红层研究成果评价 | 第45-46页 |
1.5.2 甘肃红层研究的不足 | 第46页 |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46-52页 |
1.6.1 主要研究目的 | 第46-47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7页 |
1.6.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47-49页 |
1.6.4 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49-52页 |
第2章 甘肃红层地质特征和灾害特征 | 第52-86页 |
2.1 引言 | 第52页 |
2.2 甘肃红层地质特征 | 第52-60页 |
2.2.1 甘肃红层概况 | 第52-53页 |
2.2.2 白垩系 | 第53-55页 |
2.2.3 第三系 | 第55-58页 |
2.2.4 红层地区典型地貌特征 | 第58-60页 |
2.3 甘肃红层自然地质灾害特征 | 第60-76页 |
2.3.1 灾害概况 | 第61页 |
2.3.2 灾害类型 | 第61-75页 |
2.3.3 分布规律 | 第75-76页 |
2.4 甘肃红层地区公路工程病害 | 第76-85页 |
2.4.1 路基病害 | 第76-79页 |
2.4.2 路堑边坡病害 | 第79-81页 |
2.4.3 桥梁病害 | 第81-82页 |
2.4.4 隧道病害 | 第82-8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3章 甘肃红层岩石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 第86-136页 |
3.1 引言 | 第86页 |
3.2 物质组成 | 第86-96页 |
3.2.1 颗粒组成 | 第86-88页 |
3.2.2 矿物组成 | 第88-91页 |
3.2.3 化学成分 | 第91-94页 |
3.2.4 微观结构 | 第94-96页 |
3.3 物理性质 | 第96-103页 |
3.3.1 白垩系 | 第98-100页 |
3.3.2 第三系 | 第100-102页 |
3.3.3 甘肃红层物理性质基本规律和推荐指标 | 第102-103页 |
3.4 力学性质 | 第103-120页 |
3.4.1 白垩系 | 第104-110页 |
3.4.2 古近系 | 第110-112页 |
3.4.3 新近系 | 第112-118页 |
3.4.4 甘肃红层力学性质基本规律和推荐指标 | 第118-120页 |
3.5 指标间的相关性 | 第120-127页 |
3.5.1 物理指标间的相关性 | 第120-122页 |
3.5.2 物理指标与力学指标间的相关性 | 第122-127页 |
3.6 水理性质 | 第127-133页 |
3.6.1 软化性 | 第127-128页 |
3.6.2 膨胀性 | 第128-130页 |
3.6.3 崩解性 | 第130-13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133-136页 |
第4章 甘肃红层岩体原位测试研究 | 第136-166页 |
4.1 引言 | 第136页 |
4.2 红层岩体波速特性 | 第136-139页 |
4.2.1 白垩系 | 第136-137页 |
4.2.2 古近系 | 第137页 |
4.2.3 新近系 | 第137-139页 |
4.3 新近系红层大型岩体原位测试 | 第139-159页 |
4.3.1 依托工程及地质概况 | 第139-140页 |
4.3.2 试验现场布置 | 第140-141页 |
4.3.3 岩体变形试验 | 第141-146页 |
4.3.4 砼/岩直剪切试验 | 第146-154页 |
4.3.5 岩/岩直剪试验 | 第154-159页 |
4.3.6 平硐声波测试 | 第159页 |
4.3.7 试验成果 | 第159页 |
4.4 抗剪断强度对比分析 | 第159-160页 |
4.4.1 岩/岩与砼/岩 | 第159-160页 |
4.4.2 岩体与岩石 | 第160页 |
4.5 岩体抗剪断强度的各向异性 | 第160-162页 |
4.6 岩体抗剪断强度的试验值和计算值 | 第162-16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63-166页 |
第5章 甘肃红层边坡结构类型及其变形破坏模式 | 第166-184页 |
5.1 引言 | 第166页 |
5.2 甘肃红层边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 | 第166-167页 |
5.3 覆盖型红层边坡结构类型及变形模式 | 第167-175页 |
5.3.1 风积黄土-红层边坡 | 第167-168页 |
5.3.2 风积黄土-老黄土-红层边坡 | 第168-169页 |
5.3.3 粘性土-红层边坡 | 第169-170页 |
5.3.4 夹块石粉质粘土-红层边坡 | 第170-171页 |
5.3.5 粘性土-卵砾石-红层边坡 | 第171-172页 |
5.3.6 粘性土-碎石-红层边坡 | 第172-173页 |
5.3.7 粘性土-块石-红层边坡 | 第173-174页 |
5.3.8 块(碎)石-红层边坡 | 第174-175页 |
5.3.9 风积沙-红层边坡 | 第175页 |
5.4 红层岩体结构特征 | 第175-178页 |
5.4.1 红层结构面特征 | 第176-178页 |
5.4.2 红层岩体结构类型 | 第178页 |
5.5 红层岩质边坡结构类型及变形模式 | 第178-182页 |
5.5.1 整体结构 | 第178-179页 |
5.5.2 层状结构 | 第179-182页 |
5.5.3 含软弱夹层结构 | 第18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82-184页 |
第6章 甘肃覆盖型红层边坡渐进性变形特征研究 | 第184-220页 |
6.1 引言 | 第184页 |
6.2 覆盖型红层边坡渐进式破坏特征及处治研究 | 第184-196页 |
6.2.1 依托工程概况 | 第184-185页 |
6.2.2 覆盖型红层边坡变形概况 | 第185-188页 |
6.2.3 覆盖型红层边坡渐进式破坏处治研究 | 第188-196页 |
6.2.4 渐进式破坏小结 | 第196页 |
6.3 覆盖型红层边坡拉张裂缝计算及其渐进式破坏机理 | 第196-211页 |
6.3.1 边坡地质模型构建 | 第197-201页 |
6.3.2 边坡计算模型 | 第201-205页 |
6.3.3 拉张裂缝与边坡稳定性 | 第205-208页 |
6.3.4 渐进式机理数值模拟 | 第208-211页 |
6.3.5 拉张裂缝小结 | 第211页 |
6.4 残余强度在覆盖层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211-216页 |
6.4.1 边坡工程地质条件 | 第211-212页 |
6.4.2 抗剪强度特征 | 第212-213页 |
6.4.3 抗剪强度与边坡稳定性 | 第213-215页 |
6.4.4 残余强度小结 | 第215-216页 |
6.5 降水对覆盖层边坡稳定性影响数值模拟分析 | 第216-219页 |
6.5.1 计算模型 | 第216-217页 |
6.5.2 计算方法 | 第217-218页 |
6.5.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18-21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219-220页 |
第7章 甘肃红层岩质边坡顺层滑动特征研究 | 第220-246页 |
7.1 引言 | 第220页 |
7.2 坡顶卸载平台与同向顺层边坡稳定性 | 第220-224页 |
7.2.1 模型构建 | 第220-221页 |
7.2.2 模型求解 | 第221-224页 |
7.3 含软弱夹层顺层边坡滑面位置与整体滑动长度 | 第224-228页 |
7.3.1 计算模型 | 第224-225页 |
7.3.2 模型求解 | 第225-228页 |
7.4 兰永一级公路顺层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228-244页 |
7.4.1 工程简况 | 第228页 |
7.4.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28-230页 |
7.4.3 边坡结构特征 | 第230-232页 |
7.4.4 同向顺层边坡滑动分析 | 第232-237页 |
7.4.5 含软弱夹层顺层边坡滑动分析 | 第237-244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244-246页 |
第8章 红层库岸桥台岩体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 | 第246-282页 |
8.1 引言 | 第246-247页 |
8.2 桥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47-249页 |
8.2.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47页 |
8.2.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47-249页 |
8.3 桥台库岸岩体特征 | 第249-254页 |
8.3.1 岩石的物理力学属性 | 第249-250页 |
8.3.2 岩体结构特征 | 第250-254页 |
8.3.3 岩体变形及强度特征 | 第254页 |
8.4 基于赤平极射投影法的桥台库岸稳定性分析 | 第254-255页 |
8.5 基于强度理论的桥台库岸稳定性评价 | 第255-267页 |
8.5.1 基本原理 | 第255页 |
8.5.2 自然库岸稳定性评价 | 第255-260页 |
8.5.3 开挖架桥后库岸稳定性评价 | 第260-264页 |
8.5.4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264-267页 |
8.6 基于变形理论的桥台库岸稳定性评价 | 第267-279页 |
8.6.1 基本原理 | 第267-268页 |
8.6.2 模型建立 | 第268-269页 |
8.6.3 分析方法 | 第269-270页 |
8.6.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70-279页 |
8.7 桥台库岸实际稳定状况 | 第279-280页 |
8.8 本章小结 | 第280-282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282-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284-312页 |
博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12-314页 |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314-316页 |
致谢 | 第3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