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12-16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 第12-13页 |
1.2.2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13-16页 |
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3.1 碳基负极材料 | 第16-18页 |
1.3.2 非碳基负极材料 | 第18-19页 |
1.3.3 复合负极材料 | 第19-20页 |
1.4 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4.1 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4.2 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 第22页 |
1.4.3 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复合材料的锂电性能 | 第22-23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及实验方法 | 第25-32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5-27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2.2 材料表征方法 | 第27-28页 |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8-32页 |
2.3.1 电极极片的制备与组装 | 第28-30页 |
2.3.2 锂离子电池测试装置 | 第30页 |
2.3.3 超级电容器测试装置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原位合成碳纳米管增强石墨烯及其电化学性能 | 第32-48页 |
3.1 碳纳米管增强石墨烯的制备 | 第32-33页 |
3.2 原料对十二烷基接枝量的影响 | 第33-39页 |
3.2.1 锂片含量对十二烷基接枝量的影响 | 第33-37页 |
3.2.2 一碘代十二烷含量对十二烷基接枝量的影响 | 第37-39页 |
3.3 旋涂参数对合成碳纳米管增强石墨烯前驱体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1 溶液浓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2 旋涂时间和转速的影响 | 第40页 |
3.4 煅烧参数对合成碳纳米管增强石墨烯的影响 | 第40-42页 |
3.4.1 煅烧温度对合成碳纳米管增强石墨烯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2 煅烧时间对合成碳纳米管增强石墨烯的影响 | 第41-42页 |
3.5 碳纳米管增强石墨烯生长机制探讨 | 第42-44页 |
3.6 碳纳米管增强石墨烯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4-46页 |
3.6.1 碳纳米管增强石墨烯的锂电性能分析 | 第44-45页 |
3.6.2 碳纳米管增强石墨烯的超电容性能分析 | 第45-4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溶剂热合成四氧化三铁负载碳纳米管增强石墨烯及其锂电性能 | 第48-63页 |
4.1 四氧化三铁负载碳纳米管增强石墨烯的制备 | 第48页 |
4.2 溶剂热参数对四氧化三铁形貌的影响 | 第48-51页 |
4.2.1 溶剂热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8-50页 |
4.2.2 溶剂热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 四氧化三铁负载碳纳米管增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51-55页 |
4.3.1 XRD表征 | 第51页 |
4.3.2 FTIR表征 | 第51-52页 |
4.3.3 Raman表征 | 第52-53页 |
4.3.4 SEM与TEM表征 | 第53-54页 |
4.3.5 TGA表征 | 第54-55页 |
4.4 四氧化三铁负载碳纳米管增强石墨烯形成机制探讨 | 第55-56页 |
4.5 四氧化三铁负载碳纳米管增强石墨烯复合材料锂电性能分析 | 第56-61页 |
4.5.1 循环性能 | 第56-57页 |
4.5.2 倍率性能 | 第57-58页 |
4.5.3 恒流充放电性能 | 第58-60页 |
4.5.4 交流阻抗谱 | 第60-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63-65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63-64页 |
5.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