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6页 |
1.1 苯酚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1.1.1 苯酚的市场状况 | 第12-14页 |
1.1.1.1 世界苯酚的供需情况 | 第12-13页 |
1.1.1.2 中国苯酚的供需情况 | 第13-14页 |
1.1.2 苯酚的工业生产方法 | 第14-16页 |
1.2 苯直接羟基化制备苯酚的催化剂研究 | 第16-23页 |
1.2.1 含铁催化剂催化苯羟基化制备苯酚的反应 | 第17-21页 |
1.2.1.1 含铁配合物催化剂 | 第17页 |
1.2.1.2 含铁仿生催化剂 | 第17-19页 |
1.2.1.3 负载型铁催化剂 | 第19-21页 |
1.2.2 含铜催化剂 | 第21页 |
1.2.3 含钒、钯金属催化剂 | 第21-23页 |
1.3 萘酚的研究背景 | 第23-25页 |
1.3.1 萘酚的市场需求 | 第23页 |
1.3.2 萘酚的工业化生产方法 | 第23-25页 |
1.4 萘直接羟基化制备萘酚 | 第25-26页 |
1.5 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MOFs) | 第26-33页 |
1.5.1 MOFs的合成方法 | 第28-29页 |
1.5.2 MOFs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 第29-33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选题思路 | 第33-36页 |
第二章 金属-有机框架催化活性的初步筛选 | 第36-46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37-41页 |
2.1.1 仪器与设备 | 第37-38页 |
2.1.2 原料与试剂 | 第38页 |
2.1.3 MOFs的合成与性能表征 | 第38-41页 |
2.1.3.1 几种MOFs的合成方程式 | 第38-39页 |
2.1.3.2 HKUST-1 的合成 | 第39页 |
2.1.3.3 MOF-5 的合成 | 第39-40页 |
2.1.3.4 MOF-177 的合成 | 第40页 |
2.1.3.5 MOF-74 的合成 | 第40页 |
2.1.3.6 催化性能评价 | 第40-41页 |
2.1.3.7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1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41-45页 |
2.2.1 催化剂的XRD图谱 | 第41-44页 |
2.2.2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第44-45页 |
2.3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水处理提高HKUST-1 催化苯羟基化反应性能 | 第46-66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7-50页 |
3.1.1 原料与试剂 | 第47-48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48页 |
3.1.3 催化剂HKUST-1 的合成 | 第48-49页 |
3.1.4 HKUST-1(H_2O)的合成 | 第49页 |
3.1.5 催化性能评价 | 第49页 |
3.1.6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9-50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50-65页 |
3.2.1 HKUST-1 和HKUST-1(H_2O)的性能表征 | 第50-56页 |
3.2.1.1 HKUST-1 的IR图谱 | 第50-51页 |
3.2.1.2 HKUST-1 的C、H、N元素含量 | 第51页 |
3.2.1.3 HKUST-1 和HKUST-1(H_2O)的XRD | 第51-52页 |
3.2.1.4 HKUST-1 和HKUST-1(H_2O)的表面形貌分析 | 第52-53页 |
3.2.1.5 HKUST-1 和HKUST-1(H_2O) 的TGA | 第53-55页 |
3.2.1.6 HKUST-1 和HKUST-1(H_2O)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 第55-56页 |
3.2.2 HKUST-1(H_2O)催化苯羟基化反应条件研究 | 第56-62页 |
3.2.2.1 催化剂添加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3.2.2.2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57-58页 |
3.2.2.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8页 |
3.2.2.4 双氧水添加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3.2.2.5 催化剂水处理时间的影响 | 第59-60页 |
3.2.2.6 其它溶剂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3.2.2.7 催化剂的循环利用 | 第61-62页 |
3.2.3 HKUST-1(H_2O)催化机理探讨 | 第62-65页 |
3.3 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HKUST-1 的形貌效应对苯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66-83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67-70页 |
4.1.1 主要仪器和原料 | 第67页 |
4.1.2 HKUST-1 的合成及表征 | 第67-70页 |
4.1.2.1 HKUST-1 的合成方程式 | 第67页 |
4.1.2.2 超声波法合成HKUST-1 | 第67-68页 |
4.1.2.3 常温静置法合成HKUST-1 | 第68-69页 |
4.1.2.4 HKUST-1 样品的命名 | 第69页 |
4.1.2.5 SEM、XRD、BET性能测试 | 第69页 |
4.1.2.6 HKUST-1 对苯吸附性能测试 | 第69-70页 |
4.1.2.7 HKUST-1 催化苯羟基化反应 | 第70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70-81页 |
4.2.1 铜盐原料和TEA对HKUST-1 的产率的影响 | 第70-72页 |
4.2.2 HKUST-1 表征 | 第72-79页 |
4.2.2.1 HKUST-1 的SEM表征 | 第72-74页 |
4.2.2.2 HKUST-1 的XRD图谱表征 | 第74-76页 |
4.2.2.3 HKUST-1 的比表面分析 | 第76-78页 |
4.2.2.4 HKUST-1 对苯的吸附性能 | 第78-79页 |
4.2.3 HKUST-1 的催化性能 | 第79-81页 |
4.3 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Fe@HKUST-1 负载型材料的合成及苯催化反应性能 | 第83-105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84-87页 |
5.1.1 原料与试剂 | 第84-85页 |
5.1.2 仪器与设备 | 第85页 |
5.1.3 HKUST-1 和Fe@HKUST-1 负载型材料的合成 | 第85-86页 |
5.1.4 HKUST-1 和Fe@HKUST-1 的表征 | 第86-87页 |
5.1.5 HKUST-1 和Fe@HKUST-1 的催化性能 | 第87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87-103页 |
5.2.1 Fe@HKUST-1 负载型材料的表征 | 第87-98页 |
5.2.2 HKUST-1 和Fe@HKUST-1 的催化性能 | 第98-103页 |
5.3 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六章 HKUST-1 与层状硅酸的协同作用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105-118页 |
6.1 实验部分 | 第105-108页 |
6.1.1 原料与试剂 | 第105-106页 |
6.1.2 仪器与设备 | 第106-107页 |
6.1.3 层状硅酸的合成 | 第107页 |
6.1.4 HKUST-1 的合成 | 第107页 |
6.1.5 HKUST-1 与层状硅酸协同作用催化苯羟基化 | 第107-108页 |
6.1.6 HKUST-1 与层状硅酸协同作用催化萘羟基化 | 第108页 |
6.1.7 层状硅酸的性能表征 | 第108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108-116页 |
6.2.1 钠基蒙脱土和层状硅酸的XRD表征 | 第108-109页 |
6.2.2 钠基蒙脱土和层状硅酸的TEM表征 | 第109页 |
6.2.3 钠基蒙脱土和层状硅酸的苯酚吸附性能 | 第109-111页 |
6.2.4 钠基蒙脱土和层状硅酸的萘酚吸附性能 | 第111-113页 |
6.2.5 HKUST-1(H_2O)催化苯羟基化反应 | 第113-114页 |
6.2.6 HKUST-1 催化苯羟基化反应 | 第114页 |
6.2.7 HKUST-1(H_2O)催化萘羟基化反应 | 第114-115页 |
6.2.8 室温下HKUST-1(H_2O)催化萘羟基化反应 | 第115-116页 |
6.3 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1页 |
7.1 结论 | 第118-119页 |
7.2 创新点 | 第119-120页 |
7.3 展望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9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