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概述 | 第12-24页 |
一、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的概念及法理基础 | 第12-16页 |
(一) 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 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的法理基础 | 第13-16页 |
二、民事诉讼证明妨碍的构成要件 | 第16-21页 |
(一) 主体要件 | 第16-17页 |
1. 当事人 | 第16-17页 |
2. 非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 | 第17页 |
(二) 主观要件 | 第17-19页 |
1. 故意证明妨碍 | 第18页 |
2. 过失证明妨碍 | 第18-19页 |
(三) 客体要件 | 第19页 |
(四) 客观要件 | 第19-21页 |
1. 行为要件 | 第19-20页 |
2. 结果要件 | 第20页 |
3. 因果关系要件 | 第20-21页 |
三、民事诉讼证明妨碍法律效果的类型 | 第21-24页 |
(一) 采用公法手段进行制裁 | 第21页 |
(二) 证明责任转换 | 第21页 |
(三) 司法拟制 | 第21-22页 |
(四) 降低证明标准 | 第22页 |
(五) 直接为终局判决 | 第22页 |
(六) 排除妨碍人提出证据 | 第22-24页 |
第二部分 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 第24-30页 |
一、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的域外立法 | 第24-28页 |
(一) 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 | 第24-27页 |
1. 立法与司法经验的结合——德国的相关立法 | 第24-25页 |
2. 类型化规定与自由心证的结合——日本的相关立法 | 第25-26页 |
3. 一般性规定与类型化规定的结合——中国台湾地区相关立法 | 第26-27页 |
(二) 程序法治与多种规制方式的结合——美国的证明妨碍制度 | 第27-28页 |
二、域外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的比较与启示 | 第28-30页 |
第三部分 我国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的现状考察 | 第30-37页 |
一、我国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30-32页 |
(一) 《民事诉讼法》中的规定 | 第30-31页 |
(二) 《民事诉讼法》相关司法解释中的规定 | 第31页 |
(三) 其他法律中的规定 | 第31-32页 |
二、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的进步性 | 第32-33页 |
三、我国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7页 |
(一) 《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的单一化 | 第33-35页 |
(二) 司法解释立法位阶过低 | 第35页 |
(三) 未设立原则性规定,缺乏完整性 | 第35页 |
(四) 规定过于简陋,缺乏操作性 | 第35页 |
(五) 相似行为适用不同的法律后果,缺乏逻辑性 | 第35-36页 |
(六) 构成要件不合理 | 第36页 |
(七) 未明确证明妨碍的排除情形 | 第36-37页 |
第四部分 我国民事诉讼证明妨碍制度的再完善 | 第37-42页 |
一、设立一般性规定与特别规定相结合的体系 | 第37-38页 |
二、明确证明妨碍的构成要件 | 第38页 |
(一) 扩大主体要件 | 第38页 |
(二) 扩大主观要件 | 第38页 |
三、明确排除情形 | 第38-39页 |
四、证明妨碍法律效果的选择 | 第39-40页 |
(一) 依据不同情形选择适用法律效果 | 第39-40页 |
1. 区分妨碍人的主观状态 | 第39页 |
2. 区分对被妨碍人的不公平程度 | 第39-40页 |
3. 区分妨碍人是负证明责任的当事人还是不负证明责任的当事人 | 第40页 |
(二) 以公法制裁为补充 | 第40页 |
五、设立程序保障条款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