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0.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0.3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0.4 难点与创新点 | 第12-13页 |
0.5 论文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0.5.1卡通的概念和特征 | 第13-14页 |
0.5.2 类卡通风格雕塑的特征 | 第14-16页 |
第一章、类卡通风格雕塑现象的现状 | 第16-26页 |
1.1 国外类卡通风格雕塑现状 | 第16-19页 |
1.2 中国类卡通风格雕塑发展与现状 | 第19-21页 |
1.2.1 中国卡通风格雕塑的诞生 | 第19-20页 |
1.2.2. 当下类卡通风格雕塑“热” | 第20-21页 |
1.3 类卡通风格雕塑与其他雕塑风格的联系 | 第21-26页 |
1.3.1 中国类卡通风格雕塑与“波普艺术”雕塑 | 第21-24页 |
1.3.2. 中国类卡通风格雕塑与“政治波普”、“艳俗艺术”雕塑 | 第24-26页 |
第二章、类卡通风格雕塑的特征 | 第26-40页 |
2.1 类卡通雕塑的视觉特征 | 第26-31页 |
2.1.1. 夸张、概括 | 第27-28页 |
2.1.2. 色彩艳丽风格化 | 第28-30页 |
2.1.3. 平面化 | 第30-31页 |
2.2 类卡通雕塑的内容特征 | 第31-36页 |
2.2.1. 童年与青春 | 第31-33页 |
2.2.2. 梦境与幻想 | 第33-35页 |
2.2.3. 小事儿、小情绪 | 第35-36页 |
2.3 类卡通雕塑的创作特征 | 第36-40页 |
2.3.1. “挪用”手段 | 第36-38页 |
2.3.2. “叙事”模式 | 第38-40页 |
第三章、卡通介入雕塑的必然性 | 第40-49页 |
3.1 卡通文化无处不在 | 第40-43页 |
3.1.1. 童年经验里 | 第40-41页 |
3.1.2. 社会生活中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3.2 平面图像的借用和转移 | 第43-46页 |
3.2.1. 现实中存在将绘画转移成雕塑的现象 | 第43-45页 |
3.2.2. 卡通绘画对类卡通雕塑的影响 | 第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3.3 创作主体特殊的心理 | 第46-49页 |
3.3.1. 以卡通进行心理补偿 | 第46-47页 |
3.3.2. 以玩的心态对艺术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类卡通风格雕塑现象的辨证思考 | 第49-57页 |
4.1 卡通风格是雕塑界的一股新鲜血液 | 第49-51页 |
4.2 正视中国类卡通风格雕塑不可逃避的“问题” | 第51-57页 |
4.2.1. 没有超越“雕塑”和“卡通”本体的局限 | 第51-52页 |
4.2.2. 缺乏与观者和环境的互动 | 第52-53页 |
4.2.3. 寻求突破日美卡通的图式 | 第53页 |
4.2.4. 卡通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滋养 | 第53-57页 |
结论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1:国内类卡通风格雕塑相关重要展览(按时间顺序) | 第62-66页 |
附录2:国外类卡通风格雕塑相关重要展览 | 第66-67页 |
附录3:国外类卡通风格雕塑代表作品 | 第67-69页 |
附录4:国内类卡通风格雕塑代表作品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