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自燃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防灭火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9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7页 |
| 1.2.1 煤自然发火机理 | 第10-11页 |
| 1.2.2 煤自然发火危险性及预测预报技术 | 第11-13页 |
| 1.2.3 惰性气体防灭火技术 | 第13-14页 |
| 1.2.4 胶体防灭火技术 | 第14-15页 |
| 1.2.5 特厚易自燃煤层采空区“三带”划分 | 第15-17页 |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2 高分子胶体及惰气阻化煤自燃的实验研究 | 第19-30页 |
| 2.1 实验设备与方法 | 第19-20页 |
| 2.1.1 气路部分 | 第19页 |
| 2.1.2 试管及控温部分 | 第19-20页 |
| 2.1.3 气体采集及分析部分 | 第20页 |
| 2.2 试验条件 | 第20-21页 |
| 2.3 高分子胶体阻化实验 | 第21-25页 |
| 2.3.1 CO、CO_2变化规律分析 | 第21-23页 |
| 2.3.2 耗氧速率分析 | 第23页 |
| 2.3.3 烷烯类气体分析 | 第23-25页 |
| 2.4 惰气阻化性能试验分析 | 第25-29页 |
| 2.4.1 CO、CO_2气体分析 | 第25-26页 |
| 2.4.2 耗氧速率分析 | 第26-27页 |
| 2.4.3 烷烯类气体分析 | 第27-29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3 采空区自燃“三带”观测及防灭火重点区域分析 | 第30-38页 |
| 3.1 采空区“三带”划分方法与目的 | 第30-32页 |
| 3.2 采空区“三带”现场观测 | 第32-34页 |
| 3.2.1“三带”观测仪器 | 第32页 |
| 3.2.2 测试线路及仪器保护 | 第32-34页 |
| 3.2.3 测点布置 | 第34页 |
| 3.3“三带”观测数据分析 | 第34-37页 |
| 3.3.1 实测数据分析 | 第34-36页 |
| 3.3.2“三带”观测结果 | 第36-37页 |
| 3.4 N105工作面防灭火重点区域分析 | 第37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4 工程应用 | 第38-50页 |
| 4.1 工程背景 | 第38-41页 |
| 4.1.1 工作面概况 | 第38页 |
| 4.1.2 自然发火过程 | 第38-39页 |
| 4.1.3 火区状况分析 | 第39-40页 |
| 4.1.4 煤火灾害防控和治理技术分析 | 第40-41页 |
| 4.2 现场工程施工 | 第41-44页 |
| 4.2.1 措施巷道施工 | 第41-42页 |
| 4.2.2 防灭火钻孔设计及施工 | 第42-44页 |
| 4.3 封闭高温自燃火区防控技术 | 第44-48页 |
| 4.3.1 液态CO_2防灭火技术应用 | 第44-46页 |
| 4.3.2 高分子胶体防灭火技术应用 | 第46-48页 |
| 4.4 工作面恢复生产期间煤自燃防灭火技术应用 | 第48-49页 |
| 4.4.1 注氮防灭火技术 | 第48-49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0-51页 |
| 5.1 主要结论 | 第50页 |
| 5.2 展望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