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年代际研究成果 | 第10-12页 |
1.1.1 引言 | 第10-11页 |
1.1.2 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的位置移动关系 | 第11页 |
1.1.3 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移动的动力机制 | 第11-12页 |
1.2 东亚夏季风 | 第12-14页 |
1.2.1 季风的定义 | 第12页 |
1.2.2 东亚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3 全新世东亚夏季风的演化 | 第13-14页 |
1.3 全新世时期气候特征 | 第14-15页 |
1.4 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资料、模式及实验方案介绍 | 第17-20页 |
2.1 资料介绍 | 第17页 |
2.2 模式介绍 | 第17-18页 |
2.3 实验方案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的时空演变 | 第20-28页 |
3.1 千年尺度上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 | 第20-22页 |
3.2 年际尺度上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 | 第22-26页 |
3.2.1 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的位置移动 | 第23页 |
3.2.2 南亚高压的季节变化 | 第23-25页 |
3.2.3 100hPa和500hPa位势高度场的环流形势 | 第25-26页 |
3.3 总结与讨论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南亚高压、西太副高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 | 第28-35页 |
4.1 引言 | 第28页 |
4.2 千年尺度上南亚高压、西太副高和东亚夏季风 | 第28-30页 |
4.2.1 全新世南亚高压、西太副高位置移动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 | 第28-29页 |
4.2.2 全新世东亚季风区夏季高低空风场 | 第29-30页 |
4.3 年际尺度上东亚夏季风的演变 | 第30-33页 |
4.4 总结与讨论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全新世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时空演变的机理分析 | 第35-40页 |
5.1 引言 | 第35页 |
5.2 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对全新世赤道太阳辐射变化的响应 | 第35-37页 |
5.3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地(海)表气温对全新世太阳辐射变化的响应 | 第37-3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0-43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40-41页 |
6.2 问题与展望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图表目录 | 第49-5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