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4页 |
1.1 大菱鲆概述 | 第12-15页 |
1.1.1 大菱鲆的生物学分类及引种概述 | 第12页 |
1.1.2 大菱鲆养殖模式的发展 | 第12-14页 |
1.1.3 我国大菱鲆养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14-15页 |
1.2 养殖水体中氨氮污染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循环 | 第15-16页 |
1.2.2 氨氮在水产养殖业中的作用 | 第16-17页 |
1.2.3 氨氮对鱼类的毒性研究 | 第17-18页 |
1.3 大菱鲆遗传选育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3.1 数量遗传学基础 | 第18-20页 |
1.3.2 大菱鲆重要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3.3 大菱鲆选育新品种介绍 | 第21-22页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氨氮对不同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急性毒性效应比较 | 第24-34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4-26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5页 |
2.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5-26页 |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2.2.1 氨氮对8月龄和4月龄大菱鲆的急性毒性作用 | 第26-27页 |
2.2.2 氨氮对正常和白化大菱鲆急性毒性作用的比较 | 第27-29页 |
2.2.3 氨氮对雌雄大菱鲆急性毒性作用的比较 | 第29-32页 |
2.3 讨论 | 第32-34页 |
2.3.1 氨氮的急性毒性效应评价 | 第32-33页 |
2.3.2 非离子氨的安全浓度评价 | 第33页 |
2.3.3 白化和正常以及雌性和雄性大菱鲆对氨氮的耐受性比较 | 第33-34页 |
第三章 4月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苗种耐氨氮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 | 第34-46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5-37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3.1.2 实验设计 | 第36页 |
3.1.3 数据处理 | 第36-37页 |
3.2 实验结果 | 第37-43页 |
3.2.1 大菱鲆表型性状的描述性统计 | 第37-39页 |
3.2.2 不同家系之间耐氨氮存活时间的差异比较 | 第39-40页 |
3.2.3 大菱鲆耐氨氮性状不同模型的比较 | 第40-41页 |
3.2.4 大菱鲆耐氨氮性状的遗传参数 | 第41-42页 |
3.2.5 大菱鲆各家系耐氨氮平均育种值和耐氨氮存活时间排名比较 | 第42-43页 |
3.3 讨论 | 第43-46页 |
3.3.1 大菱鲆耐氨氮性状的遗传力估计 | 第43-44页 |
3.3.2 耐氨氮性状、体长和体重的相关性 | 第44-45页 |
3.3.3 共同环境效应评价 | 第45页 |
3.3.4 大菱鲆耐氨氮性状育种值分析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研究的课题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