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水体中粪大肠菌群的悬沙吸附特性与底泥交换过程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0-3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2 我国地表水体粪大肠菌群污染状况第12-19页
        1.2.1 河流水系第13-15页
        1.2.2 湖泊水库第15-16页
        1.2.3 海域浴场第16页
        1.2.4 污染特点第16-19页
    1.3 水域底泥的污染源作用分析第19-25页
        1.3.1 水域底泥粪大肠菌群含量第19-20页
        1.3.2 水域底泥对粪大肠菌群衰亡的影响第20-23页
        1.3.3 水域底泥粪大肠菌群的释放第23-25页
    1.4 泥沙吸附粪大肠菌群研究第25-29页
    1.5 泥沙对粪大肠菌群迁移转化影响的模拟研究第29-31页
    1.6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第31-34页
第2章 悬沙吸附粪大肠菌群的试验方法第34-52页
    2.1 试验仪器设备及试剂第34-35页
    2.2 沙样的采集与处理第35-38页
        2.2.1 悬浮泥沙样品制备第36页
        2.2.2 不同粒径泥沙样品制备第36-37页
        2.2.3 不同有机物含量泥沙样品制备第37-38页
    2.3 试验用水的采集与处理第38页
    2.4 粪大肠菌群菌种制备第38-39页
    2.5 粪大肠菌群悬液制备第39-40页
        2.5.1 粪大肠菌群生长曲线测定第39页
        2.5.2 粪大肠菌群悬液制备第39-40页
    2.6 粪大肠菌群浓度测量方法第40-42页
        2.6.1 滤膜法测量粪大肠菌群浓度第40-41页
        2.6.2 滤膜法可靠度检验第41-42页
    2.7 附着态粪大肠菌群测数方法第42-46页
        2.7.1 自由态附着态粪大肠菌群分离第42-43页
        2.7.2 附着态粪大肠菌群脱附方法第43-44页
        2.7.3 清洗脱附法可靠性分析第44-46页
    2.8 吸附动力学试验第46-47页
        2.8.1 初始菌液浓度对吸附动力学过程的影响第46-47页
        2.8.2 泥沙浓度对吸附动力学过程的影响第47页
    2.9 平衡吸附试验第47-52页
        2.9.1 泥沙浓度对吸附的影响第47-48页
        2.9.2 泥沙粒径对吸附的影响第48-49页
        2.9.3 泥沙表面有机物含量对吸附的影响第49页
        2.9.4 水体温度对吸附的影响第49-50页
        2.9.5 水体盐度对吸附的影响第50-51页
        2.9.6 水体pH对吸附的影响第51-52页
第3章 附着态粪大肠菌群测数方法第52-64页
    3.1 粪大肠菌群培养时间第52-54页
    3.2 滤膜法可靠性检验第54-55页
    3.3 衰亡对粪大肠菌群测数的影响第55-56页
    3.4 滤膜孔堵塞对自由态粪大肠菌群测数的影响第56-57页
    3.5 附着态粪大肠菌群清洗时间第57-58页
    3.6 附着态粪大肠菌群清洗次数第58-63页
        3.6.1 多次清洗过程中泥沙数量损失第58-59页
        3.6.2 多次清洗过程中脱附率变化分析第59-63页
    3.7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4章 悬沙吸附粪大肠菌群的规律第64-92页
    4.1 吸附平衡时间确定第64-67页
        4.1.1 吸附动力学过程第64-65页
        4.1.2 泥沙浓度对吸附动力学过程的影响第65-66页
        4.1.3 初始菌液浓度对吸附动力学过程的影响第66-67页
    4.2 平衡吸附试验结果第67-90页
        4.2.1 吸附规律分析第67-75页
        4.2.2 环境因素对悬沙单位质量吸附量的影响第75-79页
        4.2.3 环境因素对悬沙单位面积吸附量的影响第79-83页
        4.2.4 环境因素对分配比例的影响第83-90页
    4.3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5章 泥沙悬浮沉降对粪大肠菌群迁移转化的影响第92-129页
    5.1 粪大肠菌群迁移转化模型第92-98页
        5.1.1 水流运动方程第92-93页
        5.1.2 泥沙运动方程第93-95页
        5.1.3 粪大肠菌群运动方程第95-98页
        5.1.4 底泥粪大肠菌群运动方程第98页
    5.2 控制方程离散及求解第98-107页
        5.2.1 水流运动方程组离散及求解第98-100页
        5.2.2 泥沙及粪大肠菌群运动方程组离散及求解第100-106页
        5.2.3 底泥粪大肠菌群运动方程组离散及求解第106-107页
    5.3 泥沙悬浮沉降影响的理论分析第107-119页
        5.3.1 泥沙浓度理论解第107页
        5.3.2 粪大肠菌群浓度理论解第107-112页
        5.3.3 泥沙悬浮沉降对水体粪大肠菌群运动的影响第112-114页
        5.3.4 泥沙吸附对水体粪大肠菌群运动的影响第114-119页
    5.4 泥沙悬浮沉降影响的模拟分析第119-128页
        5.4.1 试验简介及计算参数设置第119-122页
        5.4.2 水流模拟结果第122-124页
        5.4.3 泥沙浓度模拟结果第124-126页
        5.4.4 粪便指示菌浓度模拟结果第126-128页
    5.5 本章小结第128-129页
第6章 直接交换对粪大肠菌群迁移转化的影响第129-148页
    6.1 粪大肠菌群直接交换过程第129-139页
        6.1.1 直接交换通量计算第129-131页
        6.1.2 直接交换传质系数第131-139页
    6.2 直接交换影响的理论分析第139-142页
    6.3 直接交换影响的模拟分析第142-147页
        6.3.1 试验简介及计算参数设置第142-144页
        6.3.2 水流模拟结果第144-145页
        6.3.3 粪便指示菌浓度模拟结果第145-147页
    6.4 本章小结第147-148页
第7章 总结和展望第148-151页
    7.1 论文主要成果及结论第148-149页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49-150页
    7.3 展望第150-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60页
致谢第160-162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62-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流速、温度、光照对恩诺沙星在虹鳟体内吸收分布的影响
下一篇:家蚕BmMyc基因在后部丝腺对蜕皮激素信号通路的转录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