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1.1 困扰行为 | 第11页 |
1.1.2 困扰行为与相似概念的区别 | 第11-12页 |
1.1.3 校园困扰行为 | 第12页 |
1.2 初中生心理特点 | 第12-13页 |
1.2.1 认知情绪特点 | 第12页 |
1.2.2 人际关系特点 | 第12-13页 |
1.3 国内困扰行为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1 困扰行为的分类 | 第13-14页 |
1.3.2 影响大学生感受社会困扰行为的因素 | 第14页 |
1.3.3 对于异性交往困扰行为的研究 | 第14页 |
1.4 日本困扰行为的研究 | 第14-16页 |
1.4.1 理论研究 | 第14-15页 |
1.4.2 实践研究 | 第15-16页 |
1.5 问题提出 | 第16-17页 |
2 研究意义和构想 | 第17-19页 |
2.1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2.2 研究方法及流程 | 第17-19页 |
2.2.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2.2.2 研究流程 | 第17-19页 |
3 研究一:初中生感知校园困扰行为的问卷编制 | 第19-35页 |
3.1 初测问卷的编制 | 第19页 |
3.1.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3.1.2 研究工具 | 第19页 |
3.1.3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3.1.4 研究过程 | 第19页 |
3.1.5 初测问卷的编制 | 第19页 |
3.2 初测问卷的修正 | 第19-26页 |
3.2.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3.2.2 研究工具 | 第20页 |
3.2.3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3.2.4 施测过程 | 第20页 |
3.2.5 统计分析 | 第20页 |
3.2.6 分析与结果 | 第20-26页 |
3.3 正式问卷的编制 | 第26-31页 |
3.3.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3.3.2 研究工具 | 第26页 |
3.3.3 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3.3.4 施测过程 | 第27页 |
3.3.5 统计工具 | 第27页 |
3.3.6 统计结果 | 第27-31页 |
3.4 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31-33页 |
3.4.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3.4.2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3.4.3 统计工具 | 第31页 |
3.4.4 统计分析 | 第31-33页 |
3.5 正式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第33-35页 |
3.5.1 正式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33页 |
3.5.2 正式问卷的效度分析 | 第33-35页 |
4 研究二:初中生感知校园困扰行为的现状调查 | 第35-42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4.2 研究被试 | 第35页 |
4.3 研究工具 | 第35页 |
4.4 统计工具 | 第35页 |
4.5 分析与结果 | 第35-38页 |
4.5.1 初中生感知校园困扰行为的性别差异 | 第35-36页 |
4.5.2 初中生感知校园困扰行为的年级差异 | 第36页 |
4.5.3 初中生感知校园困扰行为的独生与否的差异 | 第36-37页 |
4.5.4 初中生感知校园困扰行为的家庭来源的差异 | 第37页 |
4.5.5 初中生感知校园困扰行为的家庭结构的差异 | 第37-38页 |
4.6 讨论 | 第38-42页 |
4.6.1 问卷信效度分析 | 第38-39页 |
4.6.2 初中生感知校园困扰行为的分类 | 第39页 |
4.6.3 初中女生对异性交往中的困扰行为更加敏感 | 第39页 |
4.6.4 年级对初中生感知困扰行为的影响较大 | 第39-40页 |
4.6.5 教育对策 | 第40-42页 |
5 结论 | 第42-43页 |
6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