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山地城市临街型公共建筑入口环境景观设计探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4页
        1.1.1 公共建筑入口环境景观的大量出现第11页
        1.1.2 山地城市公共建筑入口环境景观的现状问题第11-14页
    1.2 研究对象、范围与内容第14页
        1.2.1 研究对象第14页
        1.2.2 研究范围第14页
        1.2.3 研究内容第14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1.3.1 研究目的第14-15页
        1.3.2 研究意义第15页
    1.4 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1 相关理论研究第15-16页
        1.4.2 国内外实践探索第16-17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7-19页
        1.5.1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5.2 技术路线第18-19页
2 山地城市临街型公共建筑入口环境景观概述与设计基础第19-35页
    2.1 相关概念解析第19-23页
        2.1.1 山地城市第19页
        2.1.2 公共建筑第19页
        2.1.3 入口第19-20页
        2.1.4 临街型第20-22页
        2.1.5 山地城市临街型公共建筑入口环境景观第22页
        2.1.6 其他相关概念第22-23页
    2.2 临街型公共建筑入口环境景观在城市中的角色第23-26页
        2.2.1 入口环境景观是建筑与城市环境的纽带第23页
        2.2.2 入口环境景观是城市公共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第23-24页
        2.2.3 入口环境景观是道路景观的第二层次第24-26页
    2.3 影响入口环境景观的因素第26-30页
        2.3.1 自然因素第26-27页
        2.3.2 人文因素第27-30页
    2.4 入口环境景观设计理论基础第30-33页
        2.4.1 外部空间理论第30-31页
        2.4.2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理论第31页
        2.4.3 需求层次理论第31-32页
        2.4.4 环境心理学第32-33页
    2.5 小结第33-35页
3 山地城市临街型公共建筑入口环境景观分类及特征第35-51页
    3.1 山地城市临街型公共建筑分类第35-36页
        3.1.1 按平面位置第35-36页
        3.1.2 按竖向位置第36页
    3.2 按临街型公共建筑入口环境与城市道路相对高差分类第36-41页
        3.2.1 抬升式入口环境第36-38页
        3.2.2 下沉式入口环境第38-39页
        3.2.3 平地式入口环境第39-40页
        3.2.4 复合式入口环境第40-41页
    3.3 山地城市临街型公共建筑入口环境功能特征第41-44页
        3.3.1 交通功能第41-42页
        3.3.2 集散功能第42页
        3.3.3 标识功能第42-43页
        3.3.4 形象功能第43页
        3.3.5 活动功能第43-44页
        3.3.6 隔离功能第44页
    3.4 山地城临街型市公共建筑入口环境景观特征第44-48页
        3.4.1 多尺度性第44-45页
        3.4.2 低连续性第45-46页
        3.4.3 立体性第46页
        3.4.4 趣味性第46-47页
        3.4.5 边界性第47-48页
    3.5 山地城市临街型公共建筑入口环境空间使用特征第48-50页
        3.5.1 使用人群第48页
        3.5.2 使用行为第48-49页
        3.5.3 使用者需求第49-50页
    3.6 小结第50-51页
4 重庆市临街型公共建筑入口环境景观设计现状调查研究第51-95页
    4.1 重庆市临街型公共建筑入口环境景观整体概况第51-52页
        4.1.1 重庆市主城区地形地貌概况第51页
        4.1.2 重庆市临街型公共建筑入口环境尺度整体概况第51-52页
    4.2 重庆市公共建筑入口环境景观现状调查第52-75页
        4.2.1 重庆市抬升式入口环境景观案例第53-58页
        4.2.2 重庆市下沉式入口环境景观案例第58-63页
        4.2.3 重庆市平地式入口环境景观案例第63-68页
        4.2.4 重庆市复合式入口环境景观案例第68-75页
    4.3 重庆市临街型公共建筑入口环境景观布置模式第75-85页
        4.3.1 景观平面布局模式第75-77页
        4.3.2 地形整理第77-85页
    4.4 重庆市临街型公共建筑入口环境景观设计现状问题第85-92页
        4.4.1 城市街道功能空间与公共建筑功能空间的不和谐第86-89页
        4.4.2 景观破碎化第89-90页
        4.4.3 入口环境景观设计不合理第90-92页
    4.5 小结第92-95页
5 山地城市临街型公共建筑入口环境景观设计策略第95-111页
    5.1 建立宏观角度下的设计思维第95-101页
        5.1.1 串珠式的城市空间设计思维方式——入口空间公共化第95-97页
        5.1.2 空间分配前置的设计思维方式——步行空间连续化第97-98页
        5.1.3 一体化的城市景观设计思维方式——道路景观整体化第98-99页
        5.1.4 与时俱进的入口景观设计思维方式——环境景观品质化第99-101页
    5.2 抬升式入口环境优化设计策略第101-104页
        5.2.1 临街界面设计第101-102页
        5.2.2 通行空间与使用空间的合理分配第102页
        5.2.3 与人行道景观的协调性第102-103页
        5.2.4 植物的选择第103-104页
    5.3 下沉式入口环境优化设计策略第104-106页
        5.3.1 临街界面设计第104-105页
        5.3.2 通行空间与使用空间的合理分配第105页
        5.3.3 内侧立面景观的舒适性第105页
        5.3.4 植物的选择第105-106页
    5.4 平地式入口环境优化设计策略第106-108页
        5.4.1 临街界面设计第106-107页
        5.4.2 通行空间与使用空间的合理分配第107页
        5.4.3 步行空间的安全性第107-108页
    5.5 复合式入口环境优化设计策略第108-110页
        5.5.1 临街界面设计第108-109页
        5.5.2 通行空间与使用空间的合理分配第109-110页
    5.6 小结第110-111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11-113页
    6.1 结论第111-112页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机粘土矿物的制备与表征及其对重金属吸附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轨道电路智能故障诊断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