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先行调解制度研究
硕士论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导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先行调解的概述 | 第8-18页 |
第一节 先行调解的立法背景 | 第8-12页 |
一、“诉讼爆炸”时代的到来 | 第8-9页 |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9页 |
三、国际司法ADR潮流的兴起 | 第9-10页 |
四、我国立法理论支撑 | 第10-12页 |
第二节 先行调解的概念基本界定 | 第12-16页 |
一、概念的提出 | 第12页 |
二、关于先行调解的不同定义 | 第12-14页 |
三、与其他相关制度的比较 | 第14-16页 |
(一)、先行调解与诉外调解。 | 第14-15页 |
(二)、先行调解与立案调解 | 第15页 |
(三)、先行调解与调解优先(原则) | 第15-16页 |
第三节 先行调解的性质 | 第16-18页 |
一、目前存在的争议 | 第16-17页 |
二、先行调解应有的性质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我国先行调解的问题及借鉴 | 第18-27页 |
第一节 立法现状及问题 | 第18-19页 |
一、立法简单空泛,无明确的内容 | 第18页 |
二、程序上无具体的适用指导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司法现状及问题 | 第19-23页 |
一、先行调解主体范围不明 | 第19-20页 |
二、适用先行调解的纠纷范围不明确 | 第20-21页 |
三、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以及强迫调解 | 第21-22页 |
四、先行调解管理失范 | 第22-23页 |
(一)、程序运行有待补足 | 第22-23页 |
(二)、先行调解配套机制严重缺位 | 第23页 |
第三节 相关国家和地区制度的借鉴 | 第23-27页 |
一、调解案件范围的借鉴 | 第24-25页 |
二、调解主体的借鉴 | 第25-26页 |
三、调解的性质及结果的处理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民事诉讼先行调解制度的合理建构 | 第27-36页 |
第一节 明确先行调解的性质、结果及效力 | 第27-29页 |
第二节 确立先行调解的原则 | 第29-31页 |
一、自愿原则 | 第29页 |
二、保密原则 | 第29-30页 |
三、有限调解原则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先行调解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31-33页 |
第四节 细化先行调解的实施细则 | 第33-36页 |
一、先行调解的程序启动 | 第33页 |
二、先行调解的主体 | 第33-34页 |
三、先行调解的期限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后记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