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1 糯玉米简介 | 第10-12页 |
1.1.1 糯玉米的起源 | 第10页 |
1.1.2 国内外糯玉米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1.3 糯玉米的综合利用价值 | 第11-12页 |
1.2 配合力简介 | 第12页 |
1.3 杂种优势 | 第12-13页 |
1.4 糯玉米种质资源遗传规律研究 | 第13-15页 |
1.4.1 形态学标记 | 第13页 |
1.4.2 生物学标记 | 第13-14页 |
1.4.3 分子标记 | 第14-15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糯玉米各性状的配合力研究与分析 | 第17-3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7-18页 |
2.1.1 材料 | 第17页 |
2.1.2 方法 | 第17-18页 |
2.2 结果 | 第18-29页 |
2.2.1 一般配合力分析 | 第18-22页 |
2.2.2 特殊配合力分析 | 第22-29页 |
2.3 讨论 | 第29页 |
2.4 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15份糯玉米自交系聚类分析 | 第31-3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3.1.1 DNA提取 | 第31页 |
3.1.2 SSR引物 | 第31-33页 |
3.1.3 SSR分子标记实验方法 | 第33页 |
3.2 结果 | 第33-37页 |
3.2.1 糯玉米自交系的SSR图谱分析与数据处理 | 第33-36页 |
3.2.2 糯玉米自交系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 第36-37页 |
3.3 讨论 | 第37-38页 |
3.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56份糯玉米杂交组合杂种优势的研究 | 第39-7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4.1.1 材料 | 第39页 |
4.1.2 方法 | 第39-40页 |
4.2 结果 | 第40-69页 |
4.2.1 糯玉米杂交组合各性状的调查结果 | 第40-48页 |
4.2.2 糯玉米杂交组合各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48-49页 |
4.2.3 糯玉米杂交组合各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 第49-62页 |
4.2.4 糯玉米杂交组合各性状的杂种优势指数分析 | 第62-68页 |
4.2.5 遗传距离与单穗重和支链淀粉含量的杂种优势指数关系分析 | 第68-69页 |
4.3 讨论 | 第69页 |
4.4 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