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1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6-2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6-1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20-38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8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28-38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3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39-41页 |
第二章 地方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支点 | 第41-59页 |
第一节 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 第41-49页 |
一、地方预算绩效管理的内涵 | 第41-43页 |
二、地方预算绩效管理与政府绩效管理 | 第43-44页 |
三、关于预算绩效管理的几种关系解释 | 第44-45页 |
四、参与地方预算绩效管理的多元主体 | 第45-48页 |
五、推进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意义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地方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49-59页 |
一、委托—代理理论与地方预算绩效管理 | 第49-52页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地方预算绩效管理 | 第52-54页 |
三、公共产品理论与地方预算绩效管理 | 第54-55页 |
四、公共选择理论与地方预算绩效管理 | 第55-59页 |
第三章 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进程与问题 | 第59-78页 |
第一节 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脉络 | 第59-64页 |
第二节 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实践探索 | 第64-68页 |
一、预算绩效管理理念逐步强化 | 第64-65页 |
二、相关规章制度的规范化制定 | 第65页 |
三、绩效目标管理的加强 | 第65-66页 |
四、绩效运行管理方式的有效探索 | 第66-67页 |
五、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 | 第67页 |
六、绩效评价结果的初步应用 | 第67-68页 |
第三节 推进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环境分析 | 第68-72页 |
一、地方会计环境 | 第68-69页 |
二、各地外部经济环境 | 第69-70页 |
三、地方政治环境 | 第70页 |
四、地方跨年度项目预算的不确定性 | 第70页 |
五、地方政府间责任的分摊 | 第70-71页 |
六、第三方参与地方预算绩效评价的内在矛盾 | 第71-72页 |
第四节 目前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困境分析 | 第72-78页 |
一、部分地区对绩效理念的理解知行不一 | 第73页 |
二、各地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发展不均衡 | 第73页 |
三、地方政府财政受托责任不清晰 | 第73-74页 |
四、地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 | 第74-76页 |
五、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机构设置模糊 | 第76页 |
六、地方引入第三方评价的规范化程度不完整 | 第76-77页 |
七、地方公众的参与程度较低 | 第77-78页 |
第四章 国外绩效预算改革情况及经验借鉴 | 第78-97页 |
第一节 美国绩效预算管理 | 第78-86页 |
一、美国绩效预算的改革历程 | 第78-80页 |
二、美国州与地方政府绩效预算管理模式 | 第80-85页 |
三、美国绩效预算改革的主要特点 | 第85-86页 |
第二节 英国绩效预算管理 | 第86-91页 |
一、英国绩效预算改革历程 | 第86-88页 |
二、英国地方政府绩效预算管理模式 | 第88-90页 |
三、英国绩效预算管理改革的主要特点 | 第90-91页 |
第三节 韩国绩效预算管理 | 第91-94页 |
一、韩国绩效预算管理改革背景及内容 | 第92页 |
二、韩国各地实行绩效预算改革内容 | 第92-93页 |
三、韩国绩效预算管理的主要特点 | 第93-94页 |
第四节 对国外绩效预算改革的评价 | 第94-95页 |
第五节 对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的启示 | 第95-97页 |
第五章 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思路设计 | 第97-106页 |
第一节 改革地方预算绩效管理的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 | 第97-98页 |
第二节 推进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先行条件 | 第98-102页 |
一、建设全面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 | 第98-99页 |
二、调整地方预算权力结构 | 第99页 |
三、明确政府间支出责任和收入划分 | 第99-100页 |
四、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制度 | 第100页 |
五、扩展当前地方预算绩效管理内容的范围 | 第100-101页 |
六、加强对地方引入第三方评价的管理 | 第101页 |
七、加强相关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 | 第101-102页 |
第三节 完善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保障体系 | 第102-106页 |
一、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 第102-103页 |
二、规范地方预算信息公开的内容和形式 | 第103页 |
三、建立地方支出政策绩效评价体系 | 第103-104页 |
四、推行地方预算过程中的民主参与 | 第104页 |
五、建立基于公众参与的地方政府绩效问责机制 | 第104-106页 |
第六章 推进我国地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政策建议 | 第106-120页 |
第一节 加强绩效目标的管理,提高地方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 第106-109页 |
一、绩效目标的科学设立与质量管理 | 第106-107页 |
二、提高地方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 第107-108页 |
三、建立预算协商参与机制 | 第108-109页 |
第二节 加强地方绩效监控管理,形成有效的绩效运行报告 | 第109-111页 |
一、推进地方预算执行跟踪监控管理 | 第109-110页 |
二、建立重点检查以及不定期抽查制度 | 第110页 |
三、形成有效的绩效运行报告 | 第110-111页 |
第三节 构建地方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优化引入第三方评价的模式 | 第111-117页 |
一、构建理想模式的地方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 第111页 |
二、强化地方人大监督权利,增强对预算绩效评价的监督 | 第111-112页 |
三、完善地方内部管理,构建执行结果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 | 第112-115页 |
四、完善地方预算绩效管理中引入第三方评价的制度体系 | 第115-117页 |
第四节 完善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机制,构建有效的结果应用体系 | 第117-120页 |
一、加强绩效评价结果旳反馈 | 第117页 |
二、完善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开体系 | 第117-118页 |
三、完善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主要措施 | 第118-12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