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1.1 计算需求的普遍增长 | 第16-17页 |
1.1.2 数据中心发展面临的难题 | 第17-18页 |
1.1.3 网络资源的快速增长 | 第18-19页 |
1.1.4 研究背景小结 | 第19页 |
1.2 相关研究 | 第19-29页 |
1.2.1 云计算 | 第20-21页 |
1.2.2 大数据计算 | 第21-26页 |
1.2.3 网格计算 | 第26-27页 |
1.2.4 P2P计算 | 第27-29页 |
1.3 研究动机与思路 | 第29-31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4.1 计算模型 | 第31页 |
1.4.2 编程模型 | 第31-32页 |
1.4.3 资源管理、性能模型与性能优化技术 | 第32页 |
1.4.4 容错技术 | 第32页 |
1.5 主要创新 | 第32-33页 |
1.6 论文组织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分布式流体系结构 | 第35-53页 |
2.1 分布式流体系结构及软件栈 | 第35-42页 |
2.1.1 流计算模型概述 | 第35-36页 |
2.1.2 分布式流体系结构DSAR | 第36-40页 |
2.1.3 分布式流体系结构软件栈 | 第40-42页 |
2.2 分布式流计算模型 | 第42-51页 |
2.2.1 基于KPN的分布式流计算模型 | 第42-46页 |
2.2.2 基于CCS进程代数的分布式流计算模型语义分析 | 第46-5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分布式流体系结构编程模型 | 第53-87页 |
3.1 问题的提出 | 第53-56页 |
3.2 分布式流编程模型Brook | 第56-63页 |
3.2.1 Brook | 第57-59页 |
3.2.2 Brook | 第59-61页 |
3.2.3 中间列表法 | 第61-63页 |
3.3 Brook | 第63-72页 |
3.3.1 Brook | 第63-66页 |
3.3.2 Brook | 第66-71页 |
3.3.3 Brook | 第71-72页 |
3.4 Brook | 第72-82页 |
3.4.1 Brook | 第72-73页 |
3.4.2 Brook | 第73-82页 |
3.5 实验验证 | 第82-85页 |
3.5.1 实验方法 | 第82-83页 |
3.5.2 实验结果 | 第83-8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四章 分布式流体系结构资源管理、性能模型与优化技术研究 | 第87-129页 |
4.1 问题的提出 | 第87-89页 |
4.2 分布式流体系结构资源管理DSARM | 第89-104页 |
4.2.1 DSARM体系架构 | 第90-91页 |
4.2.2 DSARM核心组件模块及其工作流程 | 第91-102页 |
4.2.3 DSARM资源调度技术 | 第102-104页 |
4.3 分布式流体系结构性能分析与建模 | 第104-112页 |
4.3.1 基本性能参数 | 第105-106页 |
4.3.2 四种Kernel执行模式性能分析与建模 | 第106-111页 |
4.3.3 分布式流体系结构性能分析与建模 | 第111-112页 |
4.4 分布式流体系结构性能优化技术 | 第112-125页 |
4.4.1 数据流Eager传输技术 | 第112-122页 |
4.4.2 计算核心前瞻执行技术 | 第122-125页 |
4.5 实验验证 | 第125-127页 |
4.5.1 实验方法 | 第125-126页 |
4.5.2 实验结果 | 第126-12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五章 分布式流体系结构容错技术 | 第129-145页 |
5.1 问题的提出 | 第129-132页 |
5.1.1 问题背景 | 第129-131页 |
5.1.2 故障模型与常见错误类型 | 第131-132页 |
5.2 面向分布式流体系结构的多副本积极容错技术TREFT | 第132-144页 |
5.2.1 TREFT容错技术研究动机 | 第132-134页 |
5.2.2 TREFT检错与纠错方法 | 第134-136页 |
5.2.3 TREFT容错程序段的设置规则 | 第136页 |
5.2.4 TREFT容错实现机制 | 第136-140页 |
5.2.5 实验验证 | 第140-14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5-149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45-146页 |
6.2 课题研究展望 | 第146-149页 |
致谢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3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