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果树园艺论文--仁果类论文--苹果论文

蓄水坑灌不同灌溉定额下矮砧苹果幼树吸水深度研究

摘要第3-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8页
    1.1 水稳定同位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17页
        1.1.1 水稳定同位素的表达第15-16页
        1.1.2 水稳定同位素在大气降水中的研究第16-17页
    1.2 水稳定同位素的提取方式第17-19页
        1.2.1 共沸蒸馏第17页
        1.2.2 离心分离第17-18页
        1.2.3 锌的微量蒸馏第18页
        1.2.4 低温真空蒸馏第18-19页
        1.2.5 氦气吹扫第19页
    1.3 水稳定同位素的分析方法第19-20页
        1.3.1 质谱法第19-20页
        1.3.2 光谱法第20页
    1.4 水稳定同位素在植物水源的应用第20-24页
        1.4.1 二项三项分隔线性混合法第21页
        1.4.2 直线推断法第21-22页
        1.4.3 耦合模型分析第22-23页
        1.4.4 isosource多元线性分析模型第23页
        1.4.5 吸水深度模型第23-24页
    1.5 蓄水坑灌果树吸水深度研究进展第24-25页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第25-27页
    1.7 技术路线图第27-28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8-34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8-29页
    2.2 试验方案第29-31页
        2.2.1 不同处理对抽提时间及水样的影响试验方案第29-30页
        2.2.2 蓄水坑灌不同灌溉定额下果树吸水深度试验方案第30-31页
    2.3 试验材料第31-32页
    2.4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第32页
    2.5 数据处理第32-34页
第三章 低温真空蒸馏不同处理条件下最优抽提时间研究第34-50页
    3.1 不同管口填充物下抽提时间对抽提效率及水样同位素值的影响第34-38页
    3.2 不同含水率水平下抽提时间对抽提效率及水样同位素值的影响第38-42页
    3.3 不同施氮肥水平下抽提时间对抽提效率及水样同位素的影响第42-46页
    3.4 苹果幼树木质部枝条抽提时间对抽提效率及水样同位素的影响第46-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50页
第四章 蓄水坑灌不同灌溉定额下矮砧苹果幼树吸水深度研究第50-94页
    4.1 不同水源水稳定同位素值曲线变化特征第50-51页
    4.2 萌芽期矮砧苹果幼树吸水深度研究第51-58页
        4.2.1 直线推断法与吸水深度模型分析萌芽期苹果幼树吸水深度第51-54页
        4.2.2 耦合模型和IsoSource多元线性模型贡献率对比分析第54-58页
    4.3 新稍旺长期矮砧苹果幼树吸水深度研究第58-64页
        4.3.1 直线推断法与吸水深度模型分析新稍旺长期苹果幼树吸水深度第58-60页
        4.3.2 耦合模型和IsoSource多元线性模型贡献率对比分析第60-64页
    4.4 新稍停长期矮砧苹果幼树吸水深度研究第64-71页
        4.4.1 直线推断法与吸水深度模型分析新稍停长期苹果幼树吸水深度第64-66页
        4.4.2 耦合模型和IsoSource多元线性模型贡献率对比分析第66-71页
    4.5 新稍二次生长期矮砧苹果幼树吸水深度研究第71-78页
        4.5.1 直线推断法与吸水深度模型分析果实成熟期苹果幼树吸水深度第71-73页
        4.5.2 耦合模型和IsoSource多元线性模型贡献率对比分析第73-78页
    4.6 果实膨大期矮砧苹果幼树吸水深度研究第78-84页
        4.6.1 直线推断法与吸水深度模型分析果实成熟期苹果幼树吸水深度第78-80页
        4.6.2 耦合模型和IsoSource多元线性模型贡献率对比分析第80-84页
    4.7 果实成熟期矮砧苹果幼树吸水深度研究第84-90页
        4.7.1 直线推断法与吸水深度模型分析果实成熟期苹果幼树吸水深度第84-86页
        4.7.2 耦合模型和IsoSource多元线性模型贡献率对比分析第86-90页
    4.8 本章小结第90-94页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94-98页
    5.1 主要结论第94-95页
    5.2 论文的创新点第95-96页
    5.3 论文的不足之处第96页
    5.4 研究展望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6页
致谢第106-108页
附录第108页
    1、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08页
    2、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4-羟基—苯并噁唑-2-酮及其乙酰化物对肝纤维化大鼠脂联素、PPARγ等表达的影响
下一篇:蓄水坑灌下苹果树细根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