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MoO3掺杂对NDC/LSGM及其复合体系结构和电性能的影响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8-16页
    1.1 本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第8页
        1.1.1 本课题的来源第8页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第8页
    1.2 燃料电池历史背景第8-9页
    1.3 固体电解质材料的研究第9页
    1.4 离子电导率的影响因素第9-10页
    1.5 萤石结构电解质第10-12页
        1.5.1 传导机制及掺杂阳离子的影响第10-12页
        1.5.2 烧结助剂的影响第12页
    1.6 钙钛矿型电解质第12-14页
        1.6.1 LaGaO_3型电解质的导电机制第12-13页
        1.6.2 掺杂离子的影响第13-14页
        1.6.3 烧结助剂的影响第14页
    1.7 复合电解质材料第14-15页
    1.8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第2章 实验部分第16-18页
    2.1 实验中使用的化学药品第16页
    2.2 主要仪器设备第16页
    2.3 材料制备第16页
    2.4 材料的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第16-18页
        2.4.1 物相及结构分析第16-17页
        2.4.2 扫描电镜分析第17页
        2.4.3 交流阻抗谱测试第17页
        2.4.4 热膨胀测试第17-18页
第3章 MOO_3掺杂LSGM的低温烧结和导电性能第18-29页
    3.1 引言第18页
    3.2 实验部分第18-1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19-28页
        3.3.1 XRD分析第19-21页
        3.3.2 DSC-TG分析第21页
        3.3.3 Raman分析第21-22页
        3.3.4 SEM及EDS分析第22-25页
        3.3.5 交流阻抗谱图及其分析第25-26页
        3.3.6 电性能分析第26-28页
        3.3.7 热膨胀分析第28页
    3.4 结论第28-29页
第4章 MoO_3对CeO_2基/LaGaO_3基电解质结构和导电性能的影响第29-41页
    4.1 引言第29-30页
    4.2 实验部分第3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30-39页
        4.3.1 XRD分析第30-32页
        4.3.2 样品的微观形貌分析第32-34页
        4.3.3 交流阻抗谱图分析第34-35页
        4.3.4 电性能分析第35-39页
    4.4 结论第39-41页
第5章 结论第41-42页
致谢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50页
作者简介第5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锂、钠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与研究
下一篇:新型纳米压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