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1.5 论文的框架 | 第12-13页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概述 | 第13-17页 |
2.1 基本概念阐释 | 第13-14页 |
2.1.1 生态 | 第13页 |
2.1.2 文化 | 第13-14页 |
2.1.3 生态文化 | 第14页 |
2.2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理论源泉 | 第14-17页 |
2.2.1 卢卡奇的自然观思想 | 第14-15页 |
2.2.2 法兰克福学派的生态建构观思想 | 第15页 |
2.2.3 马尔库塞的人与自然相联系的观点 | 第15-17页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17-24页 |
3.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 第17-21页 |
3.1.1 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逻辑主线 | 第17-18页 |
3.1.2 以探寻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为基本核心 | 第18-20页 |
3.1.3 以探索和谐关系的最高社会形态为目的 | 第20-21页 |
3.2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主要特点 | 第21-24页 |
3.2.1 强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 第21页 |
3.2.2 注重以人为本发展理念 | 第21-22页 |
3.2.3 注重运用批判继承方法 | 第22-24页 |
第4章 十八大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传承 | 第24-32页 |
4.1 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指导地位 | 第24-26页 |
4.1.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 | 第24-25页 |
4.1.2 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与长远性主张 | 第25页 |
4.1.3 坚持尊重自然规律的理性开发观点 | 第25-26页 |
4.2 注重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融合发展 | 第26-28页 |
4.2.1 强调“天人合一”的自然发展观 | 第26-27页 |
4.2.2 强调“道法自然”的尊重规律观 | 第27-28页 |
4.3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总结 | 第28-32页 |
4.3.1 认识到资源的有限性 | 第28-29页 |
4.3.2 尊重自然规律客观性 | 第29-30页 |
4.3.3. 强调人与自然平等性 | 第30-32页 |
第5章 十八大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的发展 | 第32-38页 |
5.1 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梦 | 第32-34页 |
5.1.1 美丽中国需要发展低碳经济 | 第32页 |
5.1.2 美丽中国需要可持续性发展 | 第32-34页 |
5.2 确立创新可持续发展观 | 第34-35页 |
5.2.1 认清中国资源的基本特点 | 第34-35页 |
5.2.2 改变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 | 第35页 |
5.3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第35-38页 |
5.3.1 加强生态政治制度建设 | 第35-36页 |
5.3.2 加强生态经济制度建设 | 第36页 |
5.3.3 加强生态法律制度建设 | 第36页 |
5.3.4 加强生态文化制度建设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43-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