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2-24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 1.2.1 红层地区平缓岩层滑坡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2.2 泥化软弱夹层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1.2.3 层间错动带(剪切带)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1.2.4 降雨型滑坡预警方法研究 | 第20-21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第2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 第24-32页 |
| 2.1 地形地貌特征 | 第24-26页 |
| 2.2 地层岩性特征 | 第26-28页 |
| 2.3 地质构造特征 | 第28-30页 |
| 2.3.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8-29页 |
| 2.3.2 南江县地质构造特征 | 第29-30页 |
| 2.4 水文地质特征 | 第30-31页 |
| 2.5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南江县红层地区缓倾岩质滑坡典型实例研究 | 第32-54页 |
| 3.1 南江县小榜上滑坡 | 第32-41页 |
| 3.1.1 地质环境条件 | 第32-35页 |
| 3.1.2 滑坡基本特征 | 第35-40页 |
| 3.1.3 小榜上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 第40-41页 |
| 3.2 南江县卫星村 1、2、3 社滑坡 | 第41-52页 |
| 3.2.1 滑坡基本特征 | 第43-45页 |
| 3.2.2 滑坡变形特征 | 第45-51页 |
| 3.2.3 滑坡过程实录 | 第51页 |
| 3.2.4 卫星村 1、2、3 社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 第51-52页 |
| 3.3 小结 | 第52-54页 |
| 第4章 南江县红层地区缓倾岩质滑坡发育分布规律和形成条件研究 | 第54-87页 |
| 4.1 红层地区缓倾岩质滑坡发育分布规律 | 第54-56页 |
| 4.2 红层地区缓倾岩质滑坡形成条件 | 第56-85页 |
| 4.2.1 地形地貌 | 第56-69页 |
| 4.2.2 地层岩性 | 第69-75页 |
| 4.2.3 地质构造 | 第75-81页 |
| 4.2.4 气象和水文 | 第81-84页 |
| 4.2.5 人类工程活动 | 第84-85页 |
| 4.3 小结 | 第85-87页 |
| 第5章 南江县红层地区缓倾岩质滑坡滑带(土)研究 | 第87-125页 |
| 5.1 原状滑带土饱水软化试验研究 | 第87-97页 |
| 5.1.1 取样 | 第88页 |
| 5.1.2 天然滑带土基本性质 | 第88-91页 |
| 5.1.3 滑带土饱水软化试验 | 第91-97页 |
| 5.2 潜在滑带(泥化夹层)研究 | 第97-123页 |
| 5.2.1 取样 | 第98页 |
| 5.2.2 泥化夹层基本物理性质研究 | 第98-102页 |
| 5.2.3 泥化夹层力学性质研究 | 第102-107页 |
| 5.2.4 泥化夹层成因研究 | 第107-123页 |
| 5.3 小结 | 第123-125页 |
| 第6章 南江县红层地区缓倾岩质滑坡形成机理研究 | 第125-158页 |
| 6.1 红层缓倾角岩质斜坡(滑坡)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125-139页 |
| 6.1.1 岩体结构面 | 第125-129页 |
| 6.1.2 斜坡地质模型 | 第129-135页 |
| 6.1.3 降雨入渗模型 | 第135-139页 |
| 6.2 红层缓倾角岩质滑坡破坏模式研究 | 第139-151页 |
| 6.2.1 蠕滑-拉裂破坏模式 | 第139-146页 |
| 6.2.2 平推-滑移破坏模式 | 第146-151页 |
| 6.3 小榜上滑坡实例稳定性评价 | 第151-156页 |
| 6.3.1 参数取值 | 第152页 |
| 6.3.2 稳定性计算 | 第152-153页 |
| 6.3.3 结果分析 | 第153-156页 |
| 6.4 川东红层缓倾岩质斜坡失稳机理 | 第156-158页 |
| 6.4.1 竖向通道是降雨入渗的先决条件 | 第156页 |
| 6.4.2 泥化夹层是重要的物质基础 | 第156页 |
| 6.4.3 软化效应和水压力作用是核心 | 第156页 |
| 6.4.4 极端强降雨是最主要的外界因素 | 第156-158页 |
| 第7章 南江县红层地区缓倾岩质滑坡预警模型、判据研究 | 第158-178页 |
| 7.1 降雨诱发红层缓倾岩质滑坡区域预警判据 | 第158-171页 |
| 7.1.1 南江县2011年“9.16”降雨特征分析 | 第158-159页 |
| 7.1.2 南江县2011年“9.16”群发性滑坡与降雨关系研究 | 第159-168页 |
| 7.1.3 基于单场降雨和前期累计降雨量条件下红层地区缓倾岩质滑坡预警判据研究 | 第168-171页 |
| 7.2 降雨诱发红层缓倾单体岩质滑坡预警模型 | 第171-177页 |
| 7.2.1 蠕滑-拉裂破坏模式预警模型 | 第171-175页 |
| 7.2.2 平推-滑移破坏模式预警模型 | 第175-177页 |
| 7.3 小结 | 第177-178页 |
| 结论及展望 | 第178-181页 |
| 致谢 | 第181-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2-18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