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变压器、变流器及电抗器论文--变流器论文--逆变器论文

基于DSP的三相并网逆变器的设计

中文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1 引言第10-17页
    1.1 光伏发电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光伏发电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1-13页
    1.3 并网逆变器国内外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3页
    1.4 并网逆变器技术的研究方向第13-14页
    1.5 并网逆变器的功能要求第14-15页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页
    1.7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15-16页
    1.8 本章小结第16-17页
2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结构分类及工作原理第17-22页
    2.1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结构分类第17-19页
        2.1.1 隔离型并网逆变器的结构第17-18页
        2.1.2 非隔离型并网逆变器结构第18-19页
    2.2 三相并网逆变器的拓扑选择第19-21页
        2.2.1 三相半桥式逆变器第19-20页
        2.2.2 三相全桥式逆变器第20页
        2.2.3 组合式逆变器第20-21页
    2.3 并网逆变器结构的总体方案第21页
    2.4 本章小结第21-22页
3 三相并网逆变器的控制分析第22-38页
    3.1 逆变器的并网控制策略概述第22-25页
        3.1.1 基于电压定向的控制第22-23页
        3.1.2 直接功率控制第23-24页
        3.1.3 基于虚拟磁链定向的控制第24页
        3.1.4 基于虚拟磁链的直接功率控制第24-25页
    3.2 三相并网逆变器的控制方式第25-26页
        3.2.1 正弦脉宽调制技术第25-26页
        3.2.2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第26页
    3.3 电压空间矢量SVPWM控制分析第26-31页
        3.3.1 空间矢量SVPWM的原理及特点第26-27页
        3.3.2 空间矢量SVPWM简化算法的实现第27-29页
        3.3.3 SVPWM控制的仿真实现第29-31页
    3.4 基于前馈解耦SVPWM的电流PI控制策略第31-35页
        3.4.1 三相并网逆变器的数学模型分析第31-32页
        3.4.2 前馈解耦控制策略第32-34页
        3.4.3 电流控制器的分析与设计第34-35页
    3.5 系统控制策略仿真分析第35-37页
    3.6 本章小结第37-38页
4 太阳能电池第38-46页
    4.1 光伏电池输出特性分析第38-42页
    4.2 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第42-45页
        4.2.1 MPPT开环控制第43-44页
        4.2.2 电导增量法第44-45页
        4.2.3 扰动观测法第45页
    4.3 本章小结第45-46页
5 并网逆变器的硬件设计第46-52页
    5.1 功率开关管的选取第46页
    5.2 驱动电路的设计第46-48页
    5.3 采样电路的设计第48-49页
        5.3.1 交流侧电压采样电路第48-49页
        5.3.2 交流电流采样电路第49页
    5.4 保护电路的设计第49-50页
    5.5 直流侧稳压电容的参数选取第50页
    5.6 交流侧滤波电感的参数选择第50-51页
    5.7 本章小结第51-52页
6 并网逆变器的软件设计第52-57页
    6.1 主控芯片的选择第52-53页
    6.2 TMS320F2812的结构及资源第53-54页
    6.3 DSP开发平台的搭建第54-55页
    6.4 软件系统的程序流程第55-56页
    6.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7 三相并网逆变器的设计成果第57-59页
8 工作总结及展望第59-60页
    8.1 总结第59页
    8.2 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兵团第七师急性心梗患者再梗危险因素研究
下一篇:新疆地区农机经营现状及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