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第16-20页 |
2.1“问题串”概念界定 | 第16页 |
2.2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6-17页 |
2.3 弗莱登塔尔的“再创造”原理 | 第17页 |
2.4 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的心理学与逻辑学 | 第17-20页 |
第三章 高中数学课堂问题串设计现状分析 | 第20-30页 |
3.1 调查研究 | 第20-21页 |
3.2 课堂观察 | 第21-26页 |
3.3 问卷调查 | 第26-28页 |
3.4 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数学教学中问题串设计的原则及应对策略 | 第30-34页 |
4.1 问题串设计的原则 | 第30-31页 |
4.2 应对策略 | 第31-34页 |
第五章 高中数学课堂问题串的教学实践 | 第34-50页 |
5.1 教学案例一——“双曲线的几何性质”问题串设计 | 第34-37页 |
5.2 教学案例二——“函数的奇偶性”问题串设计 | 第37-40页 |
5.3 教学案例三——“指数函数”问题串设计 | 第40-45页 |
5.4 教学案例四——“解析几何中直线过定点问题”问题串设计 | 第45-50页 |
第六章 研究的总结与思考 | 第50-54页 |
6.1“问题串”教学使用效果的几点感想 | 第50-51页 |
6.2“问题串”教学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 第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作者简历 | 第58-5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