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经济区效率—规模决定模型分析与实现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第1章 绪论第21-30页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21-23页
        1.1.1 研究背景第21-22页
        1.1.2 研究意义第22-23页
    1.2 结构安排第23-24页
    1.3 研究方案第24-28页
        1.3.1 基本思路第24-26页
        1.3.2 基本方法第26-27页
        1.3.3 主要观点第27-28页
    1.4 可能的创新点第28-30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30-46页
    2.1 引言第30-31页
    2.2 相关概念界定第31-34页
        2.2.1 区域的内涵界定第31-32页
        2.2.2 经济区的内涵界定第32-33页
        2.2.3 经济区划的概念界定第33-34页
    2.3 经济区的形成机制第34-37页
        2.3.1 专业化分工第34-35页
        2.3.2 经济分工网络的形成机制第35-36页
        2.3.3 经济分工网络的有机组合第36-37页
    2.4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第37-45页
        2.4.1 区域分工——古典区位理论第37-39页
            2.4.1.1 农业区位论第37页
            2.4.1.2 工业区位论第37-38页
            2.4.1.3 中心地理论第38页
            2.4.1.4 市场区位论第38-39页
        2.4.2 现代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第39-41页
            2.4.2.1 循环累积因果原理与核心—边缘区理论第39-40页
            2.4.2.2 区域科学理论第40页
            2.4.2.3 新经济地理学第40页
            2.4.2.4 保罗·克鲁格曼和藤田昌久等学者的研究第40-41页
        2.4.3 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第41-44页
            2.4.3.1 经济区划的一般性研究第41-43页
            2.4.3.2 经济区划的应用性研究第43-44页
        2.4.4 对扩张性经济区划模式的两种态度第44-45页
    2.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3章 经济区运行效率的本源性分析第46-58页
    3.1 引言第46-47页
    3.2 经济发展的本源性探究第47-50页
        3.2.1 最大化商品和劳务的产出第47页
        3.2.2 最长时间持续的经济发展第47-48页
        3.2.3 经济发展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第48-50页
            3.2.3.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回顾第48-49页
            3.2.3.2 经济发展历程的马斯洛需求层次划分第49页
            3.2.3.3 经济发展本源的马斯洛需求层次启示第49-50页
    3.3 经济区运行效率的本源性认识第50-53页
        3.3.1 经济区的资源配置效率第50-51页
        3.3.2 经济区的生产技术效率第51-52页
        3.3.3 两种效率的关系 3. 3. 3两种效率的关系第52-53页
    3.4 经济区运行效率的价值判断第53-57页
        3.4.1 经济区资源配置效率的价值判断第53-55页
            3.4.1.1 经济区设立阶段的资源配置效率的价值判断第53-54页
            3.4.1.2 经济区运行阶段的资源配置效率的价值判断第54-55页
        3.4.2 经济区技术效率的价值判断第55-56页
        3.4.3 经济区运行总体效率的价值判断第56-57页
    3.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4章 基于分工效率的经济区规模决定模型第58-85页
    4.1 引言第58-59页
    4.2 经济区效率规模的数理模型构建第59-66页
        4.2.1 模型背景界定第60-62页
        4.2.2 分工经济效用与交易成本随分工规模变化的趋势分析第62-65页
        4.2.3 两种趋势的叠加分析第65-66页
    4.3 数理模型的进一步拓展第66-68页
        4.3.1 叠加模型的变形分析第66-68页
        4.3.2 模型扩展推论及经济学意义第68页
    4.4 模型的实证检验第68-83页
        4.4.1 数理模型假说的计量经济模型构建第68-73页
            4.4.1.1 关于命题4.1的计量经济模型构建第69-70页
            4.4.1.2 关于命题4.2的计量经济模型构建第70页
            4.4.1.3 命题4.1和命题4.2叠加分析的计量经济模型构建第70-72页
            4.4.1.4 关于推论4.3的计量经济模型构建第72-73页
        4.4.2 数据选择与处理第73-74页
        4.4.3 计量实证检验第74-82页
            4.4.3.1 对计量模型4.12式的实证检验第74-76页
            4.4.3.2 对计量模型4.13式的实证检验第76-79页
            4.4.3.3 对计量模型4.14式的实证检验第79-80页
            4.4.3.4 对计量模型4.15式的实证检验第80-82页
        4.4.4 计量实证小结第82-83页
    4.5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5章 基于政府-企业博弈的经济区规模决定模型第85-128页
    5.1 引言第85-86页
    5.2 地方政府行政目标的梳理第86-89页
        5.2.1 “三个有利于”行政目标的提出第86-88页
            5.2.1.1 “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标准的解读与分析第86-87页
            5.2.1.2 “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标准的解读与分析第87-88页
            5.2.1.3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标准的解读与分析第88页
        5.2.2 “三个有利于”行政目标的收敛第88-89页
    5.3 政府-企业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第89-121页
        5.3.1 模型背景界定第90-95页
            5.3.1.1 模型的逻辑设计第90-91页
            5.3.1.2 模型的基本定义第91-95页
        5.3.2 政府以“社会生产力最大化”为目标的博弈模型第95-102页
            5.3.2.1 模型的构建与求解第95-96页
            5.3.2.2 定理5.1的证明第96-99页
            5.3.2.3 定理5.1的进一步拓展第99-100页
            5.3.2.4 对于定理5.1和模型假定出现悖论的解释说明第100-101页
            5.3.2.5 模型对现实政府行为的启示第101-102页
        5.3.3 政府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博弈模型第102-110页
            5.3.3.1 模型的构建与求解第102-104页
            5.3.3.2 定理5.2的证明第104-108页
            5.3.3.3 定理5.2的进一步拓展第108-109页
            5.3.3.4 模型对现实政府行为的启示第109-110页
        5.3.4 政府以“消费者剩余最大化”为目标的博弈模型第110-116页
            5.3.4.1 模型的构建与求解第110-111页
            5.3.4.2 定理5.3的证明第111-114页
            5.3.4.3 定理5.3的进一步拓展第114-115页
            5.3.4.4 模型对现实政府行为的启示第115-116页
        5.3.5 政府以“财政收入最大化”为目标的博弈模型第116-121页
            5.3.5.1 模型的构建与求解第116-118页
            5.3.5.2 定理5.4的仿真分析第118-121页
    5.4 不同行政目标博弈模型结论的比较分析第121-125页
    5.5 本章小结第125-128页
第6章 经济区效率-规模实现的政府行为建议第128-149页
    6.1 引言第128-129页
    6.2 经济区效率-规模理论模型结论的梳理第129-132页
        6.2.1 两个理论模型结论的关联阐述第129-130页
        6.2.2 模型结论对政府行为的理论要求第130-132页
            6.2.2.1 基于分工效率的经济区规模决定模型结论对政府行为的理论要求第130-131页
            6.2.2.2 基于政府-企业博弈的经济区规模决定模型结论对政府行为的理论要求第131-132页
    6.3 经济区划实践与理论的背离第132-136页
        6.3.1 经济区划实践与理论相背离的特征第132-134页
            6.3.1.1 经济区划的扩张性非理性泛滥第132-133页
            6.3.1.2 经济区划的目的和目标夹杂着过多的非经济增长因素第133-134页
        6.3.2 经济区划实践与理论相背离的原因第134-136页
            6.3.2.1 复杂的行政目标缺乏多种力量相互制衡导致目标不能精准执行第134-135页
            6.3.2.2 指标化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导致经济区划的扩张性不断升级第135页
            6.3.2.3 经济区划的决策机制过于放大了政府的主观能动性第135-136页
    6.4 对经济区设立阶段政府行为的建议第136-144页
        6.4.1 政府经济区划目标设立的科学性建议第136-138页
            6.4.1.1 经济区划的战略决策系统应将经济目标和其他目标进行区分第137页
            6.4.1.2 政府经济区划目标设立需具有执行层面的独立性第137-138页
        6.4.2 对政府经济区划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建议第138-141页
            6.4.2.1 政府经济区划决策组织的科学性第138-140页
            6.4.2.2 政府经济区划决策过程的科学性第140-141页
        6.4.3 对政府经济区划决策评估的科学性建议第141-143页
            6.4.3.1 政府经济区划的评价标准需加入“成本考量”第141-142页
            6.4.3.2 政府经济区划决策评估的主体需多元化第142-143页
        6.4.4 经济区设立阶段对政府职能的建议第143-144页
    6.5 对经济区运行阶段政府行为的建议第144-148页
        6.5.1 明晰经济区运行阶段政府职能的建议第144-145页
            6.5.1.1 政府管制应该体现在市场公平性的维护上第144页
            6.5.1.2 政府职能应逐步完成由“行政调拨”向“公共服务”的转变第144-145页
        6.5.2 对政府财政行为的建议第145-147页
            6.5.2.1 政府财政行为应优先满足公共产品对财政的需求第145-146页
            6.5.2.2 政府财政行为应对辖区内经济正外部性活动进行补偿第146-147页
        6.5.3 对政府提升经济区科技进步能力的建议第147-148页
    6.6 本章小结第148-149页
结论与展望第149-153页
    1. 研究结论第149-151页
    2. 未来的研究展望第151-153页
致谢第153-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6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68页
    1. 已发表论文第168页
    2. 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达尔文主义对大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