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写-全称英文对照表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1.1.1 土壤铅污染现状 | 第11页 |
1.1.2 土壤铅污染危害 | 第11-12页 |
1.1.3 土壤铅污染治理方法 | 第12-14页 |
1.2 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概述 | 第14-17页 |
1.2.1 植物修复类型 | 第14-15页 |
1.2.2 植物耐受机制 | 第15-16页 |
1.2.3 旱柳对重金属抗性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3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第21-23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3-27页 |
2.3.1 盆栽试验设计 | 第23页 |
2.3.2 分析测试方法 | 第23-26页 |
2.3.3 旱柳根、茎、叶微观结构研究 | 第26-27页 |
2.3.4 旱柳根、茎、叶活性基团研究 | 第27页 |
2.3.5 旱柳根、茎、叶矿质元素研究 | 第27页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27-31页 |
2.4.1 富集、转运系数的计算 | 第27页 |
2.4.2 SOD活性的计算 | 第27-28页 |
2.4.3 POD活性的计算 | 第28页 |
2.4.4 CAT活性的计算 | 第28页 |
2.4.5 叶绿素含量的计算 | 第28页 |
2.4.6 MDA含量的计算 | 第28-29页 |
2.4.7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计算 | 第29页 |
2.4.8 数据统计分析与图表制作 | 第29-31页 |
3 铅胁迫下旱柳根、茎、叶不同季节对铅的富集、转运特征 | 第31-37页 |
3.1 不同季节下旱柳根、茎、叶对铅的富集、转运特征 | 第31-32页 |
3.1.1 早柳春季生长对铅的富集、转运特征 | 第31-32页 |
3.1.2 旱柳夏季生长对铅的富集、转运特征 | 第32页 |
3.2 旱柳根、茎、叶形态对铅胁迫的响应 | 第32-36页 |
3.2.1 铅胁迫对旱柳株高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2 铅胁迫对旱柳根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3 铅胁迫对旱柳生物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小结 | 第36-37页 |
4 旱柳根、茎、叶中主要生理生化指标对铅胁迫的响应 | 第37-49页 |
4.1 旱柳根、茎、叶中抗氧化酶类活性对铅胁迫的响应 | 第37-42页 |
4.1.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响应 | 第37-39页 |
4.1.2 过氧化物酶(POD)的响应 | 第39-40页 |
4.1.3 过氧化氢酶(CAT)的响应 | 第40-42页 |
4.2 旱柳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响应 | 第42-43页 |
4.3 旱柳根、茎、叶中丙二醛(MDA)含量的响应 | 第43-45页 |
4.4 旱柳根、茎、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响应 | 第45-46页 |
4.5 小结 | 第46-49页 |
5 旱柳根、茎、叶对铅胁迫的生物物理学响应机理 | 第49-59页 |
5.1 旱柳根、茎、叶微观结构对铅胁迫的响应 | 第49-52页 |
5.1.1 根部微观结构对铅胁迫的响应 | 第49-50页 |
5.1.2 茎部微观结构对铅胁迫的响应 | 第50-51页 |
5.1.3 叶片微观结构对铅胁迫的响应 | 第51-52页 |
5.2 早柳根、茎、叶活性基团对铅胁迫的响应 | 第52-54页 |
5.2.1 根部活性基团对铅胁迫的响应 | 第52-53页 |
5.2.2 茎和叶活性基团对铅胁迫的响应 | 第53-54页 |
5.3 旱柳根、茎、叶矿质元素吸收对铅胁迫的响应 | 第54-56页 |
5.3.1 根部矿质元素吸收对铅胁迫的响应 | 第54-55页 |
5.3.2 茎部矿质元素吸收对铅胁迫的响应 | 第55-56页 |
5.3.3 叶片矿质元素吸收对铅胁迫的响应 | 第56页 |
5.4 小结 | 第56-5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9-6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6.2 创新点 | 第60页 |
6.3 问题与展望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71-73页 |
附录B 旱柳盆裁试验图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