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22页 |
1.1.1 大陆深俯冲和超高压变质作用 | 第13-14页 |
1.1.2 大陆俯冲带流/熔体活动 | 第14-16页 |
1.1.3 大陆俯冲隧道与壳幔相互作用 | 第16-20页 |
1.1.4 造山带橄榄岩中锆石 | 第20-21页 |
1.1.5 俯冲带水分布和传输 | 第21-22页 |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2-23页 |
1.2.1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2-23页 |
1.2.1.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2.1.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页 |
1.3 工作量小结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5-31页 |
2.1 大别-苏鲁造山带 | 第25-28页 |
2.2 荣成地区 | 第28-29页 |
2.3 日照地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样品及岩相学特征 | 第31-37页 |
3.1 滕家纯橄岩及其围岩花岗片麻岩 | 第31-34页 |
3.2 胡家林石榴单斜辉石岩 | 第34-37页 |
第四章 分析方法 | 第37-45页 |
4.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 第37-38页 |
4.2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 第38页 |
4.3 矿物主微量元素分析 | 第38-39页 |
4.4 激光氟化法氧同位素分析 | 第39页 |
4.5 橄榄石原位氧同位素分析 | 第39页 |
4.6 名义上无水矿物水含量分析 | 第39-40页 |
4.7 锆石形态和内部结构分析 | 第40-41页 |
4.8 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 | 第41页 |
4.9 锆石SIMS U-Pb定年和氧同位素分析 | 第41页 |
4.10 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 | 第41-42页 |
4.11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 第42-45页 |
第五章 大陆俯冲带交代作用的橄榄岩记录 | 第45-99页 |
5.1 引言 | 第45-46页 |
5.2 岩石学 | 第46-55页 |
5.2.1 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 | 第46页 |
5.2.2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 | 第46页 |
5.2.3 矿物主微量元素组成 | 第46-53页 |
5.2.4 全岩和单矿物氧同位素组成 | 第53-54页 |
5.2.5 橄榄石原位氧同位素组成 | 第54-55页 |
5.3 滕家纯橄岩成因 | 第55-57页 |
5.4 纯橄岩中的多期次地壳交代作用 | 第57-61页 |
5.5 地壳交代作用的P-T制约 | 第61-63页 |
5.6 对大陆俯冲隧道壳幔相互作用的启示 | 第63-64页 |
5.7 小结 | 第64-99页 |
第六章 大陆俯冲带交代作用的锆石学记录 | 第99-137页 |
6.1 引言 | 第99页 |
6.2 锆石学 | 第99-106页 |
6.2.1 纯橄岩 | 第99-104页 |
6.2.2 片麻岩 | 第104-106页 |
6.3 造山带橄榄岩中锆石的成因 | 第106-111页 |
6.4 负δ~(18)O流体来源 | 第111-113页 |
6.5 对大陆俯冲隧道壳幔相互作用的启示 | 第113-114页 |
6.6 小结 | 第114-137页 |
第七章 大陆俯冲带石榴辉石岩水含量 | 第137-177页 |
7.1 引言 | 第137-138页 |
7.2 岩石学 | 第138-148页 |
7.2.1 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 | 第138页 |
7.2.2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 | 第138页 |
7.2.3 矿物主微量元素组成 | 第138-143页 |
7.2.4 单矿物氧同位素组成 | 第143页 |
7.2.5 名义上无水矿物水含量 | 第143-148页 |
7.2.5.1 单斜辉石 | 第143-144页 |
7.2.5.2 石榴石 | 第144-148页 |
7.2.6 全岩水含量 | 第148页 |
7.3 辉石岩成因 | 第148-149页 |
7.4 辉石岩原始水含量的保存 | 第149-150页 |
7.5 交代作用控制矿物水含量 | 第150-151页 |
7.6 对上地幔水分布的启示 | 第151-154页 |
7.7 对俯冲带水迁移的启示 | 第154-155页 |
7.8 小结 | 第155-177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77-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207页 |
致谢 | 第207-209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