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论文

汉魏南北朝时期形神观的演变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3页
    1.1 研究意义和价值第9页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第9-11页
    1.3 研究思路第11页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第11-13页
第2章 形神观溯源第13-23页
    2.1 形神观念的起源第13-17页
        2.1.1 “形”的本义第13页
        2.1.2 “神”的本义第13-15页
        2.1.3 先秦道家对“形”与“神”结合的影响第15-17页
    2.2 先秦儒家对形神观生成的影响第17-19页
    2.3 先秦鬼神论对形神观发展的影响第19-23页
        2.3.1 孔子的鬼神观第19-20页
        2.3.2 墨子的鬼神观第20-22页
        2.3.3 鬼神观在当时的社会价值第22-23页
第3章 汉代形神观的发展第23-31页
    3.1 以“精气”论“形神”第23-27页
        3.1.1 “精气”说的产生第23-24页
        3.1.2 “精气”说“神主形从”的形神观第24-25页
        3.1.3 “精气”说引发的形神二元论第25页
        3.1.4 “精气”对“形”的影响第25-27页
    3.2 “薪火”与“烛火”论“形神”第27-29页
        3.2.1 从“薪火”到“烛火”第27-28页
        3.2.2 “烛火之喻”的理论缺陷第28-29页
    3.3 以“火光”论“形神”第29-31页
        3.3.1 从“烛火之喻”到“火光之喻”第29-30页
        3.3.2 以“精气”说为基础的“囊橐之喻”第30-31页
第4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神观与佛教的结合第31-38页
    4.1 佛教“法性”与“灵”对形神观的影响第31-33页
        4.1.1 “法性”对“形神”的影响第31-32页
        4.1.2 “灵魂”对“神”的发展第32-33页
    4.2 佛教“法身”思想对形神观的影响第33-34页
        4.2.1 佛教中“神”的最高境界第33-34页
        4.2.2 “精神”与“法身”的关系第34页
    4.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形神观的争论第34-38页
        4.3.1 形神观的争论重点第34-35页
        4.3.2 争论中对前人理论缺陷的补充第35页
        4.3.3 争论中形神观的转变第35-36页
        4.3.4 争论中关于“认知”的发展对形神观转变的影响第36-37页
        4.3.5 形神观争论的意义第37-38页
第5章 汉魏南北朝形神观的演变特点及意义第38-42页
    5.1 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形神观的演变特点第38-40页
        5.1.1 发展的特点第38页
        5.1.2 发展的脉络第38-40页
        5.1.3 发展的差异第40页
    5.2 汉魏南北朝形神观发展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第40-42页
        5.2.1 形神观发展的现实意义第40页
        5.2.2 形神观发展的理论意义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44页
致谢第44-4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离散过程神经网络算法及在储层识別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两类新型神经网络及其在非线性系统控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