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20页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2.1 项目风险定义与特征 | 第22-26页 |
2.1.1 项目风险定义 | 第22页 |
2.1.2 项目风险特征 | 第22-23页 |
2.1.3 项目风险类别 | 第23-26页 |
2.2 专利统计分析项目概述 | 第26-27页 |
2.2.1 专利统计分析定义 | 第26-27页 |
2.2.2 专利统计分析项目的风险管理流程 | 第27页 |
2.3 专利统计分析项目风险类型 | 第27-30页 |
2.3.1 技术风险 | 第27页 |
2.3.2 寻租风险 | 第27-28页 |
2.3.3 质量风险 | 第28页 |
2.3.4 时间风险 | 第28-29页 |
2.3.5 验收风险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南宁市“十二五”专利统计分析项目基本情况 | 第30-35页 |
3.1 南宁市“十二五”专利现状 | 第30页 |
3.2 南宁市“十二五”专利统计分析项目概况 | 第30-32页 |
3.2.1 项目立项背景与意义 | 第30-31页 |
3.2.2 项目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3.2.3 项目基本需求 | 第32页 |
3.2.4 项目的特点 | 第32页 |
3.3 南宁市“十二五”专利统计分析项目的难点和要求 | 第32-33页 |
3.3.1 数据收集整理难度大 | 第32-33页 |
3.3.2 项目完成时间紧迫 | 第33页 |
3.3.3 项目成果要求高 | 第33页 |
3.3.4 项目评审专业性强 | 第33页 |
3.4 南宁市“十二五”专利统计分析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南宁市“十二五”专利统计分析项目风险识别 | 第35-40页 |
4.1 项目选择的风险识别方法 | 第35页 |
4.1.1 头脑风暴法 | 第35页 |
4.2 项目识别的风险类型 | 第35-37页 |
4.2.1 数据分析风险 | 第35-36页 |
4.2.2 承担单位风险 | 第36页 |
4.2.3 完成质量风险 | 第36-37页 |
4.2.4 完成时间风险 | 第37页 |
4.2.5 评审验收风险 | 第37页 |
4.3 项目风险识别清单和鱼刺图 | 第37-40页 |
4.3.1 项目风险识别清单 | 第37-39页 |
4.3.2 项目风险识别鱼刺图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南宁市“十二五”专利统计分析项目的风险评估 | 第40-44页 |
5.1 项目选择的风险评估方法 | 第40页 |
5.1.1 专家评分法 | 第40页 |
5.2 项目风险评估结果 | 第40-44页 |
第六章 南宁市“十二五”专利统计分析项目的风险控制措施 | 第44-51页 |
6.1 数据分析风险控制措施 | 第44-45页 |
6.1.1 畅通数据获取渠道 | 第44-45页 |
6.1.2 统一数据统计口径 | 第45页 |
6.1.3 明确区分专利分类 | 第45页 |
6.2 承担单位风险控制措施 | 第45-46页 |
6.2.1 透明项目招标过程 | 第45-46页 |
6.2.2 规范项目操作流程和要求 | 第46页 |
6.2.3 强化诚信制度建设 | 第46页 |
6.3 完成质量风险控制措施 | 第46-48页 |
6.3.1 建立良好沟通机制 | 第47页 |
6.3.2 强化实施过程监督 | 第47页 |
6.3.3 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会的作用 | 第47-48页 |
6.3.4 提升研究人员能力水平 | 第48页 |
6.4 延期结题风险控制措施 | 第48-49页 |
6.4.1 定期汇报工作进程 | 第48页 |
6.4.2 实施中期考评制度 | 第48页 |
6.4.3 明确延期处罚规定 | 第48-49页 |
6.5 评审验收风险控制措施 | 第49-51页 |
6.5.1 严格遴选评审专家 | 第49页 |
6.5.2 规范项目评审流程 | 第49-50页 |
6.5.3 建立科学评分体系 | 第50-5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