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铬的来源与危害 | 第13-14页 |
1.1.1 铬的来源 | 第13页 |
1.1.2 铬的危害 | 第13-14页 |
1.2 六价铬的去除技术 | 第14-18页 |
1.2.1 化学法 | 第14-15页 |
1.2.2 生物法 | 第15-16页 |
1.2.3 物理法 | 第16-18页 |
1.3 四氧化三铁的性质与应用 | 第18-19页 |
1.4 稀土的性质以及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4.1 稀土的性质 | 第19-20页 |
1.4.2 稀土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0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20-21页 |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1-22页 |
1.5.3 实验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分析方法 | 第23-27页 |
2.1 试剂药品和仪器 | 第23-24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2.1.2 实验模拟废水 | 第23-24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2.1 铈/四氧化三铁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2 材料表征方法 | 第25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第三章 铈/四氧化三铁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7-35页 |
3.1 铈/四氧化三铁复合材料制备的单因素实验 | 第27-30页 |
3.1.1 不同铁盐总浓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27-28页 |
3.1.2 铈添加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3 反应温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29-30页 |
3.1.4 反应时间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30页 |
3.2 正交实验 | 第30-32页 |
3.2.1 正交实验设计 | 第30-31页 |
3.2.2 正交实验结果 | 第31-32页 |
3.3 材料表征结果 | 第32-33页 |
3.3.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2-33页 |
3.3.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铈/四氧化三铁复合材料对含铬废水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35-41页 |
4.1 吸附时间对铬吸附性能影响 | 第35页 |
4.2 pH对铬吸附性能影响 | 第35-36页 |
4.3 投加量对铬吸附性能影响 | 第36-37页 |
4.4 初始浓度对铬吸附性能影响 | 第37-38页 |
4.5 吸附温度对铬吸附性能影响 | 第38-39页 |
4.6 共存离子对铬吸附性能影响 | 第39-4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反应机理的研究 | 第41-59页 |
5.1 吸附热力学研究 | 第41-47页 |
5.1.1 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 第41页 |
5.1.2 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 | 第41-42页 |
5.1.3 Temkin等温吸附模型 | 第42页 |
5.1.4 吸附实验分析 | 第42-47页 |
5.2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47-53页 |
5.2.1 拟一级动力学模型 | 第47页 |
5.2.2 拟二级动力学模型 | 第47-48页 |
5.2.3 Elovich速率方程 | 第48页 |
5.2.4 内扩散动力学方程 | 第48页 |
5.2.5 Arrhenius方程 | 第48页 |
5.2.6 吸附动力实验分析 | 第48-53页 |
5.3 静态饱和吸附容量测定 | 第53-54页 |
5.4 解吸实验 | 第54-56页 |
5.5 重复再生实验 | 第56-57页 |
5.6 经济效益分析 | 第5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结论 | 第59-60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60页 |
6.3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