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3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省际边缘区发展提出的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第12-14页 |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实践价值 | 第13-14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研究路径与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23页 |
·研究路径 | 第14-15页 |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和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23页 |
·研究区域 | 第15-16页 |
·数据来源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23页 |
第2章 文献评述 | 第23-29页 |
·区域经济差异文献综述 | 第23-26页 |
·国外关于区域差异研究文献综述 | 第23-24页 |
·国内学者关于区域差异研究文献综述 | 第24-26页 |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成因研究 | 第24-25页 |
·区域发展差异尺度变化研究 | 第25页 |
·区域发展差距指标体系研究 | 第25页 |
·区域发展差距测度方法研究 | 第25-26页 |
·对国内外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文献评述 | 第26页 |
·国内外关于省际边缘区发展研究 | 第26-29页 |
·省际边缘区经济基本概念研究 | 第26-27页 |
·省际边缘区经济涉及区域研究 | 第27页 |
·省际边缘区经济测度方法研究 | 第27-28页 |
·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 第28页 |
·对国内外关于省际边缘区发展研究文献评述 | 第28-29页 |
第3章 豫鲁苏皖省际边缘区发展概况 | 第29-46页 |
·豫鲁苏皖省际边缘区基本概况 | 第29-30页 |
·研究区域总括 | 第29页 |
·研究区域行政区划概况 | 第29-30页 |
·研究区域地域、经济发展概况 | 第30页 |
·研究区域外部发展差距 | 第30-42页 |
·研究区域内部发展差距 | 第42-46页 |
·俱乐部趋同演变 | 第42-45页 |
·空间俱乐部趋同 | 第45-46页 |
第4章 豫鲁苏皖省际边缘区发展路径选择研究 | 第46-73页 |
·现有行政区划体制下的无效性 | 第46-55页 |
·豫鲁苏皖省际边缘区发展滞后根本原因分析 | 第46-47页 |
·豫鲁苏皖四省的发展策略和重点区域描述 | 第47-54页 |
·河南省发展策略 | 第47-49页 |
·安徽省发展策略 | 第49-51页 |
·江苏省发展策略 | 第51-52页 |
·山东省发展策略 | 第52-54页 |
·现有行政区划体制下解决此区域发展困境的无效性 | 第54-55页 |
·构建新省份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 | 第55-60页 |
·区域发展的必备条件 | 第55-56页 |
·建构新省份的必要性 | 第56-58页 |
·调整行政区划成功案例研究 | 第58-60页 |
·构建新省份的可行性分析 | 第60-73页 |
·设省外部因素分析 | 第60-65页 |
·设省内部因素分析 | 第65-73页 |
第5章 建省后豫鲁苏皖省际边缘区具体发展模式设计研究 | 第73-82页 |
·省管县行政区划模式设计 | 第73-78页 |
·省管县模式的基本思路 | 第73-76页 |
·现有市管县体制问题 | 第73-75页 |
·现有市管县体制问题解决思路 | 第75-76页 |
·豫鲁苏皖省际边缘区省管县模式的设计分析 | 第76-78页 |
·省管县模式的必要性 | 第76-78页 |
·省管县模式的设计分析 | 第78页 |
·区域发展策略设计 | 第78-82页 |
·国家政策支持 | 第78-80页 |
·地方行为 | 第80-8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主要结论 | 第82页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目录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